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418538
大小:26.7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13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5年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1、曹植:谢灵运称曹植才高八斗;《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2、曹丕:代言体《燕歌行》3、左思:咏史诗8首,《三都赋》“洛阳纸贵”4、北地三书: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5、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6、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7、《归田赋》标志着抒情小赋的兴起。名词解释: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后来固定为两个含义:一是诗歌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就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开创的,以楚地民歌为基础的一种新诗体,以屈原为其代表诗人,《离骚》为其代表作品,故又称“骚体”。楚辞
2、地域文化色彩浓厚,善于铺排、夸张、渲染,具有浪漫主义气质。就诗歌总集来讲:它是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而成,继《诗经》后对我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以及“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中有十五国风;“雅”即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赋”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以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3、兴”即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散体大赋:是综合诗经、楚骚、纵横家之文等诸多样式而成的有韵散文,在汉武帝时期非常兴盛。内容上主要是歌功颂德,它鸿篇巨制,采用问答的形式,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复。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枚乘的《七发》。乐府:乐府是管理音乐的宫廷官署,始于秦代,汉武帝对乐府加以扩充和发展。它主要负责搜集民间歌谣;制作祭祀乐歌;训练乐工;制定曲谱等。魏晋以来,把这一机构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代表作品有《东门行》、《上邪》等。《史记》互见法:“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即
4、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分为有无互见法和详略互见法。互见法能避免重复,通过将相关传记联系起来,体现出史记中人物的多方面特征。如:《项羽本纪》集中写项羽光辉的一面,而将他的弱点和缺点放在了《高祖本纪》和《韩信列传》。建安七子:“七子”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瑀、应瑒、刘桢这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皆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的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著名作家,其中以王粲和刘桢成就最高,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简答题: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诗经》结构和语
5、言上的特点一、结构主要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34篇,即《周颂》和《商颂》里的篇,其余271篇都分章。分章中的重章篇有近七成,可见重章是《诗经》的一大特色。(1)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如《芣苢》,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的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周南·卷耳》。《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2)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里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有
6、力地加强了抒情效果。(3)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采葛》,恋人相思的情感,随着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的夸张抒发,层递而进,越来越浓烈。二、语言形式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但用四言的诗篇有140篇,不用四言的仅有6篇)(2)节奏、用韵具有天然的美感。诗篇韵律不费雕琢,出于自然。(a一章一韵,隔句押韵b句句用韵c一韵到底d换用两韵f少数无韵)(3)大量运用叠字和双声叠韵的连绵词。A叠字,又称为重言。如《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
7、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霏霏”状柳雪之态等。B《诗经》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既穷形尽状,又朗朗可诵。双声如“参差”“踊跃”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等,还有双声叠韵用在诗的第一字第三字或第二字第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C语气词的运用也特别引人注目。用在句中或句尾,方式灵活,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而且也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语气和情态。国风中就用了很多语气词“兮,之,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的多。(4)丰富的修辞手法,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夸
8、张如“谁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