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43698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7
《浅谈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效之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效之举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因此,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和生活应是紧密联系的。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结合本人在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积累,发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见解。首先,我认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特别要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4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是生活中本真的、真心真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人。我们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都成为生活中本真的、有真情实感的人,学生得到教师接纳、信任、理解、支持、鼓励、赞美,教师在与学生坦诚的交往中感受友爱,体会友谊,享受教学乐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和舞台,成为师生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的乐园,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生活
3、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总而言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能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指日可待。其次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这些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在教室布置时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
4、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要从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回顾生活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忽视了的或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努力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这些生活现象的每一点记忆,通过恰如其分地引导,利用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回忆中挖掘以往的生活影子,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理解。这样比干巴巴地说教要切实可行得多。4例如: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了解
5、猫特点的同学却不多,我在教《猫》一文时,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有关猫的点点滴滴,使他们做到脑中有猫、心中有猫。然后在课余生活中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猫的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猫的性情、脾气等,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运用生活4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
6、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琵琶、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
7、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综上所述,所谓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生活在学生与教材间架起桥梁,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生活激起学生对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由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较强的
8、社会生活性。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愈加受到关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的必然趋势。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