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91412
大小:31.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6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川港小学翁婷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引导。”如何引导?如何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当什么样的角色?我认为教师应当好“介绍人”这一重要角色,其任务是搭建平台,让学生与文本及其作者对话、交流。挖掘有价值,值得研究的话题,架设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桥梁。阅读教学中包含着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种对话关系,文本拟就后三种对话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与文本对话,生成个性化感悟阅读活动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
2、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至少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既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情趣。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既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与单调。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善于抓住教材“矛盾处”(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引领学生读书、探究、讨论,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仅能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挑山工》一课,通常的处理是审题后就“你对挑山工有什么了解”这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的感受,让学生在思维碰
3、撞中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组织学生逐段细读。特级教师武琼则不然,武老师在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又大胆地给了学生将近10分钟的时间,采用各种喜欢的方式(如齐读、默读、小组读等)反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和问题,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世界,在一般性的对话中已基本把握了课文的内涵。武老师并未就此满足,而是要求学生再读书、再思考,终于学生抓住了文本的“矛盾点”,从而引发了学生与文本意义的激烈碰撞: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挑货上山,不累吗?既然累,为什么还要从事这个工作?在明白了挑山工是以次为职业养家糊口,同时
4、也为游人服务后,迅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既然家里很穷,怎么买得起那么多的凳子和西瓜?既然一步踩不实就有掉下山崖的危险,为什么他们还要做挑山工?他们年岁大了,为什么还干这么累这么危险的工作……从这些与“矛盾”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情境,正在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急挑山工所急,想挑山工所想。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在心灵自由飞翔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跳出文本与教师对话,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二、与自我对话,强化阅读反思与自我对话,无疑包括自主阅读。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阅读自主性越强,积极程度越高,收获也越大。在学习过程中,给
5、学生选择的权力与自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到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我对话,强调在自我体验、自我展示中引发阅读反思,促进阅读感悟的升华。内心的独特体验、感悟,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阅读之前,可让学生先对文本进行大胆猜测“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会怎样写”等等,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感知、品位、比照之下,更易于发现文本的精妙所在及不尽人意外,由此,更敢于批判——所谓“批判”,并不仅是学生对文本的批判,还包括对他人(老师、同学等)理解文本以及对自我原有理解的批判与挑战。如三年级一名学生在阅读中就发现并指出《猎人
6、海力布》一文编排在《奇妙的石头》单元不太合适,文章固然也写了“石头”,但海力布是为救乡亲们才变成石头,他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可贵,文章应该安排在《奉献》单元里。这样的批判无疑是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更是建立在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个性化的理解基础上,并且是把阅读提升到评价水平。习惯于阅读反思的学生将清楚地知道:文本知识并非用来接受,乃是用以理解,且理解结果并非惟一,理解亦非一味盲从,这使思维空间拓展更广。一、与教师对话,共享阅读快乐阅读文本,不仅能发展语文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克服个人生命局限,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世间的真情,从而使生命变得丰盈、滋润、灵动起来,由此感受生命的尊
7、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但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完全自能”的,要使得这种对话进行得更为深入生动、有效高效,显然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是“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然而过去,我们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课堂对话只是一种“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因此,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不是盛知识的容器,要善于制造一些矛盾“推进剂”。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