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求职择业的准备.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求职择业的准备第五章面对就业你准备好了吗?2首先,同学们应该确立正确的职业方向,这是建立在客观评价自身综合素质、科学分析我国以及所在地区高校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关系基础之上的。此外,毕业生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求职择业的过程伴随着大学生心理的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对自信心、承受力、意志力、适应力、耐挫力等心理素质考验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盎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成才。同时,还要准
2、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比如求职信、个人简历等等。在就业市场上,无论你采取何种求职方式,都需要准备一份求职材料。求职材料是让用人单位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选择自己的重要因素之一。3以上的这些都是本章将重点讲述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学生应该知道: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如何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如何做好求职择业的材料准备。4Contents第一节确立正确的职业方向1第二节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2第三节求职择业的材料准备35第一节确立正确的职业方向6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大众化”时代以来,毕业生“就业难”成
3、为各种媒体经常讨论的话题。而事实上,许多毕业生未能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有业不就”,他们想的不是“就不就业”的问题,而是“单位好不好”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好单位”呢?薪水待遇、单位名气、工作性质、岗位职务、城市户口,这些哪一个更重要呢?7一、科学分析就业形势作为一名求职者,同学们预先一定要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只有建立在对就业形势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避免多走弯路。8就业人数急剧增加2010200720031999212万人480万人630万人101万人1999年后
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毕业生将达758万人。2011758万9形势估计和预测的基本依据1.供给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变动,从8.3亿劳动力资源存量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供给会增大。单就高校毕业生来说,由于高校扩招增幅较大,毕业生数量会迅速增长700多万以上。研究生招生也呈跳跃式发展,增幅相当明显。高增长会形成高存量,如若不考虑社会需求,与社会需要脱节,则会造成存量膨胀。因此,在高校扩招的同时,要抓紧研究专业结构调整问题,并力图
5、找到一条消肿扩求的路子。10112.需求分析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但因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还不成问题,特别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近两年仍会呈供不应求的态势。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就业缺口会不断扩大。这是我国劳动力资源过剩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的。新增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新增就业人员的需求,而且下岗和失业人员在增加。专家称,劳动力资源过剩将成为新世纪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12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特点首先,选择知识含量高的工作和
6、考研的毕业生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加入WTO,导致我国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更新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那些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才能胜任这项重担,故各企业以提供高薪、解决住房、发放安家费、提供良好发展空间等措施聘请高学历人才。13其次,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或行业成为毕业生的首选。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他们提供的薪水高,有良好的福利保障,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有科学系统的培养计划,如国内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海尔等企业,国外的摩托罗拉、三星、西门子等企
7、业,对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国有大型企业经济的复苏,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所回升,特别是国防工业、国家支柱性企业,各地方知名企业都成为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单位。14另外,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的待遇提高了,并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报考公务员的学生明显增多。15最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择业观念尚存在偏差。有些毕业生就业概念过于狭窄,一心向往“到大公司去、到大城市去”,反而错过很多就业良机。16二、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1、正视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大众化的教育现实。
8、目前,中、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农业院校大学生应该突破以前固守的“精英教育”观念,抛弃落后的大学生优越感,放下架子,摆正心态,明确定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大众化的教育现实,这也是进一步找到理想工作的心理基础。2、转变就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院校毕业生择业产生了很多的误区,而农业院校毕业生中的误区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重城市轻农村,大多数毕业生喜欢留在城市,而不愿到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