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25793
大小:3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3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明确文题含义,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目的。2、把握课文五个部分的内容,理解白莽的为人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
2、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明确文题含义,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目的。2、把握课文五个部分的内容,理解白莽的为人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
3、悟。二、背景介绍。三、解题。1、提问。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2、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3、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
4、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
5、“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教师归纳、板书: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6、(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五)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3、复述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提示: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
7、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第二、四部分用哪些材料表现柔石的什么性格特点。2、具体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过程教师组织学生边读边议,先要求为各自然段编上序码,接着归纳出各自然段的要点,再理清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教师归纳、板书:3、第二、四部分通过哪些材料写出柔石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他的“硬气”和“迂”的性格的?4、引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四第2题。答案:①在创作上,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看出他在艺术上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②单凭柔石与冯铿有交往和自己对冯铿的主观印象来推断柔石近来要做大部头小说,这一“
8、疑”是没有根据的。③凭自己一时的主观印象,从而断定冯铿的“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没有充分根据的。④两个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使作者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了怀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