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80283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2
《师生共同体模式下高校立德树人实现途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师生共同体模式下高校立德树人实现途径探索 一、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意义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胡锦涛同志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任务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并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
2、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立德树人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2.立德树人是师德的最高宗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阶段,这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宗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
3、到学生能否顺利成才健康成长,关系到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和声誉,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为此,教师要以“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为座右铭来要求自己,按照立德树人的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只有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觉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才能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才培养。3.立德树人是师生共同体的最佳写照。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共同影响。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正是基于教育
4、的主客体都是生命个体、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皆是处在成长状态的个体。打造师生共同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能够深化立德树人的效果。8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师生教育活动中的互动和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行为与态度的总和。教师与学生在对教育问题及现象进行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教育的公共性,具备了立德树人的先决条件。二、师生共同体模式的构建师生共同体是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高校学生和导师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学术共同体的形式而存在的。由于受专业化发展、不健全竞争机制、功利性学习目标以及师生关系淡化等因素的影响,师
5、生共同体日渐衰落,而大学的和谐发展又内在地要求师生共同体进行新构。新构师生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要进行对话,守护学术自由,进行跨学科教学活动,完善教师与学生评价机制。导师将立德树人视为在社会性学习生活共同体中逐渐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价值在于能为师生共同体做出个人的贡献,同时,激发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归属感以及满足学生合群特性的深层需求,激发师生之间的信任、合作和友情,共同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师生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关系的融洽。可以说,师生共同体是学生个性发挥和导师成长两者互促发展、互携进步的有效单元。8师生共同体中,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和学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促
6、进共同成长,在立德树人的理念引领下促进全面成长,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资源及人生经验,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感化。在教育活动中建立师生共同体,通过师生资源共享、积极互动等行为,促进立德树人的实现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学习。传统关系理论囿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师生的主体性,而构建师生共同体蕴含着民主平等、对话交往、互惠发展等内涵特征,符合现代教育人本化发展趋势,顺应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与立德树人的要求。因此,要尊重师生间的交互主体性,通过组建多类型的师生共同体,保持多层面的交互分享、人格影响等,规范导师立德树人过程的组织管理,来建立学生和导师之
7、间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保证教书育人的质量和立德树人的效果。三、对高校立德树人实现途径的思考1.坚持德育为先。8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青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应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