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农村小学高年级《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ID:6067330

大小:3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1-01

农村小学高年级《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_第1页
农村小学高年级《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_第2页
农村小学高年级《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_第3页
农村小学高年级《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_第4页
农村小学高年级《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高年级《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村小学高年级《品德和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小学“思想品德”变化为“品德与社会”,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而且是内容和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的改变。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以本文分析了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致力探索如何通过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有效评价、有效反思等课堂教学策略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存在问题;方法策略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

2、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的好与坏,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13当前,小学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严重。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

3、的课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要承担起改变这种现状的责任。一、何谓有效性课堂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的这一理念表明,有效教学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与学生双重价值的体现。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否效益,不在于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和是否教学认真负责,而是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或是否想学;如果教学导致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没有提

4、高,这样的教学也只能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可见,有效教学的终极关怀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一切为了学生”,这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谋而合。13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要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充满个性和富有效率的学习,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主渠道在课堂;于是,课堂的是否高效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好学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这一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紧密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并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二、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问题当前的农

5、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水平,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究其根源:品德与社会是副科,升学不考,未引起重视;农村小学教师优质培训和学习的缺乏;观念的顽固和行为跟进的滞后;评价制度的落伍。这些主客观原因,导致了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日渐边缘化,课改新理念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合理的整合,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一)“满堂灌”的课堂。13这是传统的课堂,遗憾的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这种课堂使教师作为课堂舞台的主角和权威者的角色被长久地维持;这种课堂丢失了人文关怀,学生被看作知识的容器被教师任意地填装;这

6、种课堂强调教师的绝对讲授,学生处于机械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被教师一一剥夺,学生没有了看书、思考、提问和训练的余地,更不会看见学生思维和创新火花的迸发。(二)“满堂问”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的身上。糟糕的是,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的不解或是曲解,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和“互动教学”之后,相当多的教师却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把课堂演变成了“满堂问”。在当前农村的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的现象也很普遍。

7、教师用自己设置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一系列的“标准答案”。和“满堂灌”相比,“满堂问”的课堂教学似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都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热闹非凡,但学生受益不多,教学实效不高。(三)放任自流的课堂。13这是“满堂灌”课堂走向的另一个极端。课改新理念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有些教师便以此为籍口,完全放弃了另一个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