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之阐释看华严教理

从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之阐释看华严教理

ID:5999269

大小:263.09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12-30

从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之阐释看华严教理_第1页
从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之阐释看华严教理_第2页
从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之阐释看华严教理_第3页
从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之阐释看华严教理_第4页
从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之阐释看华严教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之阐释看华严教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佛學論文集從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之闡釋看華嚴教理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從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之闡釋看華嚴教理一、前言《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下簡稱《華嚴經》)漢譯版本有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六十卷《華嚴》與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華嚴》,經文示成佛之自在莊嚴境界與廣大無量菩薩行,其中種種不可思議,超出人類慣常概念,甚至逸出想像力的邊界,若借《莊子》談論自己著作的話,乃1多用「卮言」、「寓言」、「重言」為說,可不令讀者墮於文字執著,然而又並非只是「卮言」、「寓言」、「重言」,而是以文字之極限略舉法界一隅

2、來彰顯法界實相。然而,《華嚴》文多義繁,光是探究文義,已屬不易,如何能從如海經藏中,循牛之肌理而游刃於無間、起一頭緒綱領而牽貫珠網?筆者以為由清涼大師澄觀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入手,許是不錯的方法。清涼大師澄觀為賢首宗四祖,最大貢獻在於祖述師說,繼承法藏的五教判釋與十玄緣起說,並加以發揮,使已經開始式微的賢首一宗得以復興,後世尊為賢首宗中興之祖。大師畢生鑽研《華嚴》之學,講說《華嚴經》達五十遍,相傳所著疏記有四百餘卷,曾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十卷,又為弟子僧睿等作《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貞元十二年(公元七九

3、六年)應德宗之詔入長安,協助罽賓般若法師翻譯烏荼國王貢獻之《華嚴經》後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又奉詔於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故有「華嚴疏主」之稱。關於清涼大師之著作與哲學義理,前人多所研究,成就斐然。但似1《莊子.寓言》,《百子全書》(台北:黎明文化,1996)冊34,頁10684。1佛學論文集從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之闡釋看華嚴教理2乎較少學者談及清涼大師所作的〈疏序〉,筆者以為清涼大師既精通《華嚴》,又疏解深微,則其〈疏序〉必然總攝其對《華嚴》之體會。本文便從探討清涼〈疏

4、序〉涵義切入,以概觀《華嚴》教理法門之妙,自「往復無際」至「一乘之要軌也」,即清涼大師所謂「總敘名意」部分。由於清涼大師在《華嚴經隨疏鈔》對〈疏序〉已有詳盡闡述,故本文取其綱目,而擬就筆者對賢首宗義之瞭解來通論梳理。文辭料多疏漏,尚祈方家大德海涵。二、通敘法界為佛法大宗往復無際,動靜一源,含眾妙而有餘,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歟?本段為〈疏序〉總綱,總括《華嚴經》所說宗體;亦是《華嚴經》所以宣說大法之根本。清涼大師於本段闡發甚詳,此處僅就義理扼要言之。名言本身性質即屬約定俗成,何況進入哲理討論所使用的名言多半抽象,其中

5、指涉內涵更有加減的空間。此處的「往復」、「動靜」並非固定不變的範疇,可依各家立說而有不同解釋。筆者看法:「往復」,可言其用,就宇宙現象變化而言,則往復無有終際,正是因緣相續無盡;若就修行來說,可言成佛因果,「往」是眾生因無明而放失心性,「復」是諸佛開悟正覺而返之心性,「無際」者,即無明自無始以來,而所證佛果亦無量無盡。「動靜一源」乃就體而論,「動」是緣起萬法、種種可能,即有為法,「靜」是涅槃境界、常樂我淨之無為法,二者皆是真如法性,同為法界,以不異故曰「一源」,《中論.觀涅槃品》亦云:「涅槃與世3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

6、涅槃,亦無少分別。」。既言「源」,則動靜2目前僅見宣化上人闡釋過〈疏序〉,請參考唐.澄觀撰、宣化上人講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臺北:法界佛教印經會印行,1995)。3﹝印度﹞龍樹撰、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台北:新文豐,1983-88)冊30,頁36上4-5。2佛學論文集從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之闡釋看華嚴教理均屬法性發用,又知法性雖同而動靜不一。下句之眾妙即指上文之「往復」、「動靜」,統說法性大用。不論法相如何呈顯往復、動靜,都不能窮盡法性之用,故說「含眾妙

7、而有餘」。又,法性含此大用而有餘,因為此用之分殊仍是世間言思所立分別。實際上,只要一談往復、動靜,均落概念詮釋,故法性實超乎言思而不可思議,非法性內含萬有而是言思侷限太多。由是知「際」之落於言詮,而無「無際」可說,是以無「際」;諸法平等無有終始,而無「一源」可源,悟此皆屬虛妄即是歸源。然則,不論真假實妄、變與不變、思議與不思議、覺與不覺,真如法性均為所依、均統攝之,因此故名「法界」,界者,因也、領域也。又當知,即使「法界」亦屬言思,不應肯定而執取,此清涼大師在末句所以猜測猶疑之故。三、別敘此經以申旨趣(一)別歎能銓剖裂

8、玄微,昭廓心境,窮理盡性,徹果該因,汪洋沖融,廣大悉備者,其唯大方廣佛華嚴經焉?總綱之後,以下便逐步申明此經之大要旨趣。本段括能說法界之《華嚴經》,並讚嘆之。「玄微」者,言上文談及之理,或言諸佛菩薩所開示的法界密意。「心境」者,由能、所而說能證理之「心」,與所證理之「境」。能以自內所證窮達此理,即是盡真如法性,便是成就無上正等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