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738472
大小:1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1-13
《我眼中的教育新变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眼中的教育新变化—石桥中心学校梁怀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师的福利待遇等等,正朝着光辉灿烂的未来前进,这里,我只想谈谈教师家访的变化。说起家访,年纪稍长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并不陌生。那时候,老师家访实平常之举。老师走到学生家中,没有彼此的客套,没有华丽的辞藻,一次短短的接触,一番面对面的交流,顷刻间,老师与家长之间便搭建起一座心灵的桥梁。家访,作为一种优良传统,曾经拨响了一根又一根的心弦,传递着一份又一份的真情温暖过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作为过来人,谁都无法忘记家访
2、的魅力与辉煌。有一位叫罗田的家长,每次回忆当年教师劝她回校读书的场景,总是心潮澎湃,感激不已。她说: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我家姊妹7个,仅在60年代里,我们家就添了4个人。我发蒙本来就比较晚,而且因为我是家里的老大,所以虽然我喜欢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弟妹们出生了,家里要留我来带弟妹,我也没有办法。学校老师见我几天没有上学,便找到我们家。我躲在厨房不敢出来,老师找到厨房,硬把我拉出来。看见我头上有灰土,就摸摸头;看见我身上有稻草,就拍干净。当着奶奶的面,老师跟我妈说了很多话。我奶奶说:女孩子就是女孩子,将来还不是别人家里的人
3、,读书有什么用?爸爸不在家,妈妈就说:老师来了,就让孩子上学去,老师说她学习好,怕是有出息。奶奶就说:去几天再说,但是要把弟妹带上。老师说:老大最重要,无论男女,她可以带一个好头。后来,我真的给弟妹们带了一个好头,因为成绩优秀,高中一毕业,就被推荐到工厂工作了,我们家接连出了5个读书人,其中有一个中专生,一个大学生。在贫困的农村,在我们这种贫穷的家里,这多么难得。故事中的那位老师,走进学生家庭,聊一聊,叙一叙,仅此而已,但是他却接回了一个面临辍学的女孩。从此,这个女孩因为有了高中文化而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命运因此被改变;从此,因为姐姐的影响,家
4、里的老二、老三相继考上了中专、大学,一个家庭的命运被改写;从此,一家人念念不忘那位老师,也念念不忘那次家访。类似的“从此”,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家庭,在那些老师身上,几乎天天都曾有过,时时都在发生。“一头长发”和“一袭裙裾”的魅力,演绎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张力与合力。不知不觉中,我国的基础教育迎着改革开发的号角,已走过三十多个年头。这三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三十多年,仅通讯手段的变化就令人叹为观止:移动电话普及深山野洼,互联网进入万户千家。于是乎,手机短信、QQ聊天、邮件群发、博客聊天,成了家常便饭和生活必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前所
5、未有地迅疾、快捷。电话、网线的“一根线”,是何等奇妙和神通广大。但是,当你一味地拨打手机或敲击键盘、移动鼠标时,无形中拉大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心灵的温度。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我们重走家访路,绝非简单的怀旧,而是摒弃浮躁、虚华与功利,送关爱到家、送服务到家、送教育到家。有心人会注意到这样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家访,在当今信息时代正遭受家长和学生的冷遇。我们常常也会看到尽管好多老师很认真负责地对待家访,实事求是地介绍孩子的情况,三番五次地提出要求,可家长似乎觉得这是天经地义。也有的班主任为转变差生而废寝忘食,并多次和家长联系
6、,而得到的回报是家长的敷衍、冷漠甚至责难,五怪乎班主任要抱怨“真不知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了。究其原因,新时期的家访不能盲目照搬老的办法。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结构一元化,从业人员流动性差,受访者家庭稳定,家访的对象单一,内容狭窄,其方式也多为告状式、说教式、问责式或任务分配式;而现在社会出现了多元化阶层,贫富差距拉大,人们对教育的要求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对此,要做好家访工作仅靠热心是不够的,家访者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换位思考,主动迎接挑战。譬如,我们要学会以朋友的身份去家访。苏霍姆林斯
7、基认为,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和谐地全面发展,离开不了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家访则开启了一扇走进家庭、了解家庭教育的大门,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家访时教师如果能够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家里,无形中就会感染家长和学生心理,容易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只要教师有一副热心肠,再加上好方法,家访中就不怕遭逢“冷板凳”。当下的家长中,“80后”为数居多。这些“80后”后家长有新的思维方式与处事哲学,如果教师尤其是“80后”的教师访问的是“80后”的家长,其结果会怎么样?一般而言,彼此之间没有所谓的代沟,双方都熟悉现代通讯技术,都会
8、采取电话、短信、QQ、电子邮件等手段交流,使得沟通更及时、快捷,效率更高。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80后”适逢“80后”,因为年轻,双方都有知识、有文化;因为年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