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尊重意识塑造友善品格.doc

强化尊重意识塑造友善品格.doc

ID:59200613

大小:1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9-10

强化尊重意识塑造友善品格.doc_第1页
强化尊重意识塑造友善品格.doc_第2页
强化尊重意识塑造友善品格.doc_第3页
强化尊重意识塑造友善品格.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强化尊重意识塑造友善品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强化尊重意识塑造友善品格尊重教育作为基础道德教育的切人点,在我国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实施多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校德育作为基础德育的合理延伸,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尊重教育的实施,巩固尊重教育的成果,使受教育者成为懂得尊重并力行尊重的现代型人才。这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要求。尊重是对人或物采取的尊敬与重视的态度,体现为观念和行为的统一。尊重什么,如何尊重,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大学生的尊重教育不能仅仅止于“尊敬老师”、“尊重老人”等规范层面,而应该进一步深人到意义层面,使大学生真正从价值观念上理解、认同、接受并遵从尊重教育。第一节尊重的含义

2、一、尊重的内涵(一)什么是尊重?尊重指敬重、重视。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他人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好的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生活中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友情。尊重教育作为基础道德教育的切人点,在我国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实施多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校德育作为基础德育的合理延伸,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尊重教育的实施,巩固尊重教育的成果,使受教育者成为懂得尊重并力行尊重的现代型人才。这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文明

3、进步的现实要求。尊重是对人或物采取的尊敬与重视的态度,体现为观念和行为的统一。尊重什么,如何尊重,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大学生的尊重教育不能仅仅止于“尊敬老师”、“尊重老人”等规范层面,而应该进一步深人到意义层面,使大学生真正从价值观念上理解、认同、接受并遵从尊重教育。从意义层面论,大学生的尊重教育不仅仅有政治意义的尊重教育,也有法律意义的尊重教育,还有道德意义的尊重教育,三者分别体现着相应的政治价值观、法律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并共同构筑了高校大德育的思想内涵。(二)尊重教育道德尊重即道德意义的尊重,是一种内涵着道德期许的道德态度。相较于政治尊重和法律尊重,道德

4、尊重的客体主要是人,并且主要是个体的人。因此,道德尊重的思想实质就是建立在真实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存在、能力和选择,理解并关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反对以任何借口侮辱人、强加于人甚至践踏人的尊严的行为。这个意义上的道德尊重普遍地发生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大学生的品行养成和心质状态影响尤为直接和深刻。以往高校德育所作的尊重教育,通常是立足于道德尊重,主要涉及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和尊重自然诸方面,其中尊重社会和尊重自然是尊重自我和尊重他人的变换形式。应该注意的是,这些都只是大学生道德尊重的外在表现,尊重作为观念

5、和行为的统一,支撑这些外在表现的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真实平等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德育的尊重教育,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就是要从源头做起,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明确什么是以及为什么需要道德尊重,以此避免尊重教育的礼仪化、表面化、低幼化的倾向。真正的尊重必须以真实平等为条件。维护等级制度的封建道德、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德,都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没有真实平等可言,因此这些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无论以何种形式和面目倡导人权、尊重人的价值,都不具有普遍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从经济、政治和法律上保障了劳动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平等,为真实

6、意义上的道德尊重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条件和途径。然而,观念性的变革总是迟滞于结构性的变革,由于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影响,当代大学生仍然存在诸多与现代文明的真实平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协调的观念。比如部分大学生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信奉,就与道德尊重的基本要求大相径庭,它所导引的往往是占有、攻击、暴力、贬损、伤害等负性心质与行为。因此,大学生的“人中人”教育,对多样性的肯定,对高下性的鄙弃,应该成为大学生道德尊重教育的重点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惟其如此,才能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单一化、片面性的成功追求,宽容并允许失败、宽容并尊重自我、他的多样性

7、人生选择。这样一种价值观念的树立,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当前的“就业难”并不是真正的无业可就,而是源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对不同“业”的等级歧视。(三)传统文化中尊重生命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贵生”观念,首先表现在对人之生命的珍视上。西周时期,周武王提出“惟人万物之灵”的主张。人为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是最为尊贵的。马厩失火时,孔子“问人不问马”,把人的生命看作第一位。孔子反对轻易剥夺人的生存权利。《论语·颜渊》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孔子认为,即使对“无道”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