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803051
大小:45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9-27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点归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简单机械和功知识点网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2、杠杆的5个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点表示;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动力,用表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表示;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表示3、画力臂方法:1)找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3)通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大括号,垂足符号,字母4、杠杆平衡的条件(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杠杆静止或绕支点匀速转动时,说明杠杆处于平衡状态5、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6、杠杆平衡的条件实
2、验7杠杆的分类与应用名称结构特征特点应用举例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省力、费距扳手、动滑轮、钢丝钳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费力、省距理发剪刀、钓鱼竿、筷子、船桨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不省力、不费距天平、定滑轮杠杆1、定滑轮: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2、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
3、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④组装滑轮组方
4、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简单机械和功简单机械和功F1l1F2l2滑轮1、功W: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2、计算公式:。3、单位:焦耳(焦);符号:J;即:3、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①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②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功1、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物理意义:表征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计算公式:;3、单位:瓦特(瓦);符号:W;即单位换算:,功率简单机械和
5、功机械效率(一)机械效率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所做的功1、额外功: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功2、总功:使用机械所做的功3、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即:4、机械效率总小于1。(二)探究测滑轮组机械效率1、实验原理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W有用=Gh、W额=G动h、W总=FSɳ=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3.要测的物理量:物重G、拉力F、重物上升的距离h、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4.操作注意点:(1)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2)不能在静止时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在匀速拉动过程中读数.5.相同的滑轮组,绕绳方法虽不同,但提升相同的重物时
6、,机械效率是相同的;用同样的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重物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大。但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越多效率越低简单机械和功1、画力臂练习方法:1)找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3)通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大括号,垂足符号,字母2、最小力画法练习1)支点与杠杆末端相连2)力垂直于杠杆末端从A点搬动柜子从M端抬起均匀木棒把水倒入杯中3、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例题1.假如在一跷跷板中大人重750N,小女孩重250N。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0.5m时,小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例题2.如图,一轻质杆OA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可绕O点
7、转动,已知0A=0.3cm,OB=0.2cm,在A点处悬挂一重物G,质量为2kg,若在B处施一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杠杆在水平线上平衡,此时拉力F为多少?例题3.如图:OB=2BA,物体重为60N,不计杠杆自身重力,绳与杆的夹角为30℃,则绳的拉力为多少?4、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例题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调节,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否再旋动两端的平衡螺母?______.下图是小明同学三次实
8、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均为0.5N,杠杆上刻线的间距为5cm,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1.510121201031201.510(1)请将表格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