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2016高考生物二轮配套课件:专题7遗传的分子基础.ppt

志鸿优化・2016高考生物二轮配套课件:专题7遗传的分子基础.ppt

ID:58790342

大小:3.79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0-10-03

志鸿优化・2016高考生物二轮配套课件:专题7遗传的分子基础.ppt_第1页
志鸿优化・2016高考生物二轮配套课件:专题7遗传的分子基础.ppt_第2页
志鸿优化・2016高考生物二轮配套课件:专题7遗传的分子基础.ppt_第3页
志鸿优化・2016高考生物二轮配套课件:专题7遗传的分子基础.ppt_第4页
志鸿优化・2016高考生物二轮配套课件:专题7遗传的分子基础.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志鸿优化・2016高考生物二轮配套课件:专题7遗传的分子基础.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第7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命题点一命题点二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命题点三命题点一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1)实验设计思路、处理方式及结论的比较3命题点一命题点二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命题点三(2)两个实验遵循相同的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4命题点一命题点二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命题点三(3)同位素标记的差异①培养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专

2、营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②因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故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应将二者分别标记,即把实验分成两组。5命题点一命题点二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命题点三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综合分析(1)分析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6命题点一命题点二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命题点三(2)分析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

3、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b.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也会出现放射性。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7命题点一命题点二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命题点三3.遗传物质探究实验核心整合8命题点一命题点二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命题点三思维拓展肺炎双球菌转化

4、的实质和影响因素(1)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S型细菌的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2)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的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细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3)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原因是转化受DNA的纯度、两种细9命题点一命题点二命题点三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理解经典实验,解答有关探究遗传物质本质实验的题(2015北京朝阳期末)图

5、甲表示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10命题点一命题点二命题点三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A.图甲中,AB对应的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C.图乙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具有放射性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图甲中AB对应的时间段内,

6、R型细菌迅速增加,原因是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A项正确;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分裂增殖,B项正确;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不参与子代噬菌体的形成,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成没有放射性,C项正确;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如果标记亲代一个噬菌体,则不管复制多少代,只有两个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D11命题点一命题点二命题点三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解题模板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析的“

7、两看”法12命题点一命题点二命题点三整合提升题型突破题组训练1.(2015课标全国Ⅰ理综)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

8、案解析解析关闭朊粒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与DNA的结构差异很大,侵入机体后不会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项错误;朊粒的形成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来完成的,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B项错误;由题意可知,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由无致病性变为有致病性,说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改变,C项正确;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是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的过程,不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