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672980
大小:2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10-15
《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广西钦州农业学校陈家安摘要:本文以电子类专业为例,对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因素。经过几十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绝不是制造业强国。我们还缺乏核心技术,这就需要数以百万计创新型精英。我们制造的产品还比较低端,组装的同类产品与先进国家同类产品的质量差距还比较大,这就需要数以亿计创新型技术工人。为此,职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职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学校对电子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在校园文化中营造创
2、新氛围,鼓励学生创新。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在全校学生中营造适宜的文化环境和支持系统,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利用政策、舆论等手段营造尊重技能人才、尤其是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校园氛围,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校园风气。为此,在校长伍国粱的领导下,尝试进行了以下活动来营造校园的育人氛围:1、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活动的主题是“科技创新,美好生活”,突出宣传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引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用科技创新的成果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共创美好幸福生活,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参与,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2、组织
3、学生社团根据电子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我校组织了多个学生社团,吸引着许多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例如单片机控制装置、PLC控制装置、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等社团。社团工作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参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这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二、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创新教育,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作为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激情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1、给学生“洗脑”中职学生经历了
4、中考的失利,大多数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发明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洗脑”。例如,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被人认为是低能儿,但他最终成为“发明大王”。对中职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普通高中学生更有优势。首先,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不用在题海中挣扎,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其次,中职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会产生无穷的创新能力。2、鼓励学生大胆质
5、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鼓励学生挑书本上的错误,挑教师的错误,以此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电机与变压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变压器绕组的极性时就指出了书上两幅插图的印刷错误。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知道权威也不一定是对的,接受观点前要多问几个为什么。3、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对于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说,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论水平较薄弱是他们的特点,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推导以及难记的式子,学生往往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理论以够用为主,突出实践性,加大学生的实训时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
6、能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电动机维修技术》的教学中,我们对一些繁琐的理论和名词解释尽量少讲,只讲了电动机定子绕组的主要参数和重绕工艺,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遇到难题老师及时的给予解答和指导,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4、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时,除了重点考核学生的技能成绩以外,还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每学期的技能考核以及每年举行的专业技能竞赛中,除了设置一些书上有现成答案的题目以外
7、,还设置了一些没有现成答案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制冷技能竞赛的笔试题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小型制冷和空调设备中冷凝器的冷却,除了用空气冷却外,还可以用那些方法?这样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已知的书本知识外,还要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才能得出答案。这样也就考核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三、在第二课堂,向学生讲授一些创新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懂得如何创新知道了创新的重要性,要想提高创新能力,还要掌握好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在第二课堂,我们向学生讲授了一些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8、1、缺点法(指从操作方法、使用对象、功能结构等方面去寻找物品的缺点,通过改正这些缺点来形成创造目的的一种方法)2、希望法(从社会和个人愿望出发,通过列举希望来形成创造目的的一种常用的方法).3、组合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已有的技术原理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