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95364
大小:171.54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30
《从“咏柳”看唐宋诗.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参考④唐诗代表了中国诗歌最高的审美风范,宋诗继诗话》)“诗有辞前意、辞后意,唐人兼而有之,婉而有唐诗后又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唐诗和宋诗作为味,浑而无迹。宋人必先命意,涉于理路,殊无思中国诗学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自宋代以来就多有致。”(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以文字为诗,以褒贬抑扬之争。其实,唐诗宋诗之分非仅朝代之别,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实有厉【格之殊。辩》)虽然二者意在批评宋诗,其实也正说出了宋诗下面我们就试着比较一下唐宋两朝的两首不同的特点来。但是,就宋诗的说理而讲,也并非都是的咏柳诗,以管中窥豹,分析唐宋诗的风格差异。“味同嚼蜡”之作
2、。如宋代最具代表的理学大家朱熹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的诗“等闲识的东风面,刀紫千红都是春”虽然是说千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明一种情况,但是也表现了春天的盎然生机的画面;“碧玉妆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春杨柳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在阐释一娜多姿的迷人仪态与年轻貌美、温柔多情的姑娘的件事但是却给人一种理思。并且,宋诗之中也有唐形象若即若离的联系起来。丝丝倒垂的柳枝也就变调,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成了美丽姑娘身上那绿色丝线织成的千万条丝带。身在最高层。”乍一看,不管从气度,从境界来说,都这样把早
3、春杨柳所包含的那种神韵表现得淋漓尽似唐诗。闻一多先生认为“有的宋诗也可称为唐致。“不知细叶谁裁出”问得很新奇,“二月春风似剪诗”,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宋诗中的唐调。“诗有内意刀”回答得又十分的有理,无形的“春风”和有形的剪和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刀之间用了一个“似”字,化实为虚、恰到好处地引起方妙。”(元·杨载《诗法家娄》)正说出了唐诗和宋诗了读者的翩翩联想。正是“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的互补之处。当然,有人说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剪刀”裁出了油绿的世界,装扮出了生机勃勃而又诗为参照对象。但是在盛唐气象这么高的成就面无处不在的春姑娘的形象,显现了春天一片无限生
4、前.能够独辟蹊径,别具一格,需要一种勇气和聪明机盎然的境界,也表现了作者初春时节恰遇翠绿的才智才行。近代学者对宋诗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阐喜悦情怀。这里,“碧玉”一词让人想到了“小家碧述:“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籍空灵;宋诗以意玉”的说法,从而由“碧玉妆成”又引出了“绿丝绦”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谁裁出”和“春风似剪刀”等一系列的艺术构思,精韵,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颈。”或者说:“唐诗多以粹地概括了春的美好形象,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种着眼的理想境界。于美学风格的论述,揭示了唐诗和宋诗的内在的“唐宋代八大家”之一
5、的宋朝曾巩的《咏柳》:乱差异。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E1月,唐朝贺知章的《咏柳》和宋朝曾巩的《咏柳》并不不知天地有清霜。能完全代表唐诗和宋诗的整体风格,但是我意在管“乱条”,毫无美丽而言,抑扬贬褒十分的明显。中窥豹,简略小识唐诗和宋诗之间的差异。唐诗和乍暖还寒时节,柳枝刚抽嫩芽,还没有变为鹅黄色,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风格相殊而对后代影响巨大的已经得意洋洋、轻狂乱舞,其不可一世的神态跃然纸诗歌,后代许多人因为宗唐还是崇宋争论不休,只能上。“犹未”说明它没有可以值得轻狂骄傲的地方,说二者各有侧重而已。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最高代但是“依得东风”便有恃无恐。自认为可以遮
6、天蔽表,诗歌的各种样式几乎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日,为所欲为。“不知天地有清霜”警辟有力,说明当宋人在唐诗这座高山之下,心理不能不充满压力。寒霜降临之即,不仅柳絮,即使春风得意的柳叶也将但是宋人在模仿唐诗的时候仍然变唐诗之法而竖起枯萎飘零。该诗警告了那些得势忘形的人不要狂妄宋诗大旗,作为唐诗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给中国诗自大,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语言犀歌史添上那空白处的一笔。胆识气度都是难能可贵利,慷慨激昂,充满了火药味道。的。其实,如果从宋诗的欣赏角度来看。宋诗的最比较两首诗,虽然都在写柳,但是内容不同,风高成就不应是宋诗风格的代表“江西诗派”,而应该格各异。一
7、是在内容上,虽然二者同为写柳并且都是苏轼和爱国诗人陆游,他们两位不管是在题材还有寓意,但是形象却差异甚远。前者把柳比喻成温是风格上都是“转益多师”丰富多彩,成就巨大。但柔美丽的少女;后者则把柳比喻成得势便狂的小人。是,如果拿宋诗的主体风格与唐诗相比,则江西诗派在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上,前者表现出对于柳的一则更显得更别具特色,并且宋诗在走自己的路的同种喜爱、欣赏的态度;后者则充满了讽刺和批评的态时把中国诗歌完美化。所以,我们不应提到宋诗就度。二是在艺术形式上,虽然二者都用了拟人手法,只看到了江西诗派,也不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