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

ID:5821140

大小:814.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7-12-13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_第1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_第2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_第3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_第4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内科高正伟一、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的血管自发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原发性:继发性:SAH占脑卒中5%~10%,年发病率为6/10万~20/10万。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动脉瘤(5%~85%),脑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血液病、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病、颅内肿瘤、抗凝和溶栓治疗、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病机制:血管发育不全或变性血流冲击血管分叉处扩张→动脉瘤→破裂出血三、病理脑表面紫红色→脑皮质,脑膜呈不同程度铁锈色及局部粘连。镜下

2、:4h后可见软脑膜血管周围有多核白细胞渗出。24h可见大量白细胞侵润和吞噬细胞,并逐渐自行坏死。72h后各种炎性细胞反应达高峰。1周后吞噬细胞仍最活跃,大多数红细胞裂解。10日后纤维化,最后形成一层薄瘢痕。四、临床表现:1、诱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咳嗽,排便等2、主要临床征象:典型:突发剧烈头痛,呈难忍受爆裂性疼痛,持续不缓解,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精神症状,明显的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hing征及Brudzinski征)阳性。不典型:3、临床分级:Hunt和Hess分级,临床常用于动脉瘤SAH的临床状态

3、的评估,以选择手术时机和判断预后。Hunt和Hess分级分类标准0级未破裂的动脉瘤。I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II级中至重度头痛,脑膜刺激征,脑神经瘫痪。III级嗜睡、意识浑浊、轻度局灶神经体征。IV级昏迷、中或重度偏瘫、有早期去脑强直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V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4、主要并发症①.再出血:发病后1~3周内的高达30%。②.脑血管痉挛:发生率20%~30%,出血后3~5日开始,5~14日为高峰期。继发脑梗死。③.脑积水:五、辅助检查1.颅脑CT(首选):敏感性在24h内为90%~95%,3日为80%,1

4、周为50%2.颅脑MRI:病初3日内不如CT直观敏感。病后1~2周对诊断和了解破裂动脉瘤部位有意义。3.脑脊液检查:如无再出血,脑脊液红细胞及现象多于出血后2~3周消失,4.脑血管影像:有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和发育异常的血管。①.DSA:时机一般出血3日内或3~4周后,避开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高峰期。②.CTA和MRA:无创,但敏感性及及准确性不如DSA。5.TCD:动态检测颅内动脉血管速度,有助于发现脑血管痉挛。六、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发病步骤.剧烈头痛.呕吐.短暂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腰穿血性脑脊液.颅脑影像学检查。鉴别诊

5、断①.脑出血和脑梗死②.颅内感染③.血管性头痛七、治疗治疗目标: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①.安静休息②.对症处理③.降低颅内压④.调控血压:血压≥180/120mmg可在密切监测下使用短效降压药。2、防治再出血①、抗纤溶药物②、手术治疗3、防治脑动脉痉挛及脑缺血①、维持正常血容量和血压②、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4、防治脑积水①药物治疗:醋氮酰胺→减少脑脊液分泌②脑室穿刺csf外引流术③csf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八、预后10%院前死亡,30日内病死亡率约为25%或更高。脑出

6、血的病死率约为50%,6个月的年复发率为2%~4%。TheEnd:蛛网膜下腔出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