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娟:读于漪老师体会.doc

张银娟:读于漪老师体会.doc

ID:58035883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8

张银娟:读于漪老师体会.doc_第1页
张银娟:读于漪老师体会.doc_第2页
张银娟:读于漪老师体会.doc_第3页
张银娟:读于漪老师体会.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张银娟:读于漪老师体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打造“激趣”的语文课堂——读于漪老师得到的启示六盘水市第一中学张银娟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什么?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本人于2000年走上语文教师的工作岗位,2001年就由权威机构将语文学科性质确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个观点,也曾鹦鹉学舌般地撰写过文章,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近日有幸读了全国教育名师、教育家于漪老师

2、的一些文章,感觉到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才真正开始。于漪老师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有着近20年的思考进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日趋成熟,期间经历了三次大的进展和突破”。长达20年之久的探索历程,我们可以想见其中的艰辛,也可感知这一理论的厚重。“工具性”,即认为语文赋予人生存的一些基本能力,如听、说、读、写等,能教给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等现实需要。“人文性”,即认为语文应对人的思维、思想、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培养人,使其成为合格的人、更美好的人。于老师说:“今日

3、语文教育要有中国特色,就是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就要有面向新世纪的时代进取精神,变语言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功能,面向社会,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这种认识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就是我们在弘扬“人文性”的同时,绝不能排斥“工具性”,离开了语言文字的咀嚼、推敲、理解、应用,那就不是语文。于老师说:“我们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我历来强调要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性质……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对一个语文老师的

4、成长、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语文教育的观念体系(即理论体系)中,语文教育性质观是最为核心的观念,它决定并引发目的观、功能观、承传观、教材观、教法观等等一系列观念”,而“教学行为是受教育观念支配的,教育观念扎根于教育者头脑中,在教育者内心形成心理定势,或显意识地或潜在地指挥者教育者的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所以,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成为了于老师“教文育人”的语文教育观的“一根最重要的支柱”。于老师一辈子都在“教文育人”,她认为“语文教师教学生‘文’,使学生准确

5、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教文’要纳入‘育人’的大目标服务,或者说,‘教文’是手段、过程,‘育人”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为落实“教文育人”这一教育思想,于老师又提出了“激趣说”,这是她个人独特的、具有创造价值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激趣说”包含着三层思想:第一层,“激趣说”是一种“情趣观”。她主张教课要“声情并茂”,要“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要“选准动情点,以情激情,满怀激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增强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于老师将青少年的“

6、好奇”“趋新”“喜悦”“感奋”,统统纳入兴趣的轨道,并以此来培养兴趣、发展兴趣,牵住了兴趣的“牛鼻子”,就抓住了课堂问题的关键。第二层,“激趣说”又是“美趣观”。于老师认为学生的兴趣应该是美的,教师要用美好的事物、优美的语言、崇高的形象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兴趣,并用这种兴趣去发现生活和书本中的美,去体会、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审美观。美从趣生,趣由美来,如此往复,熏陶感染学生的心灵,形成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想,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7、,也让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第三层,“激趣说”还是一种“有效观”。于老师一直认为,语文课教得有情有趣,才能有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所以,语文课要在“得”字上下工夫。学生学会了新知识,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就会产生持续的求知欲。我想,这样让学生学有所得的课,一定让学生很感兴趣。于老师的理想课堂是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是让学生有美的体验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的,这是多么幸福的课堂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幸福的。事实上,从于老师的课例中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这种幸福。于老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出了语文学

8、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由此而把握了“教文育人”的语文教学制高点,再加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她成为一代名师就成了必然。读了她的教育理论确实让我在思想深受启发,今后还要多读她的课例,学习她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也能打造出让学生喜爱的课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