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doc

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doc

ID:57996474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6

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doc_第1页
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doc_第2页
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doc_第3页
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从前,我一直习惯于这样备课:复习,为传授新知作好准备;导入,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注意;新授,讲解新知识,让学生理解、接受;小结,归纳知识要点,以突出重点;练习,进行习题的操练,以巩固新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大大小小的提问精心设计,甚至把预想到的学生的回答也写进了教案。公开课的教案,更是细化到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时间分配,一般以分钟为单位,有时甚至会精确到半分钟。当教学进程落后于教案上的时间表时,我不可能去改变时针,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学生:回答错的赶紧换人,不合我意的赶快让其坐下,一旦回答与我教案中的相同,马上肯定再让课进入

2、下一环节……我在追求着当课结束时铃声刚好响起的“教学境界”。这样的教案及相应的教学,是出于我最初对数学教学的理解:数学教学就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即: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解答。现在看来,这种看上去进程流畅的教学恰恰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在简约顺畅的课堂进程中,学生的充分体验在哪里?知识的个性化感悟又在哪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决不能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发展的场所

3、,是教师教育智慧展现的场所。这几年,我一直在课堂中探索、实践着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必须做到:一、要让教学预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强调“生成”,先要解决好“预设”。我们不能等到走进课堂时,才发现学生有着许多与“预设”不相符的地方,我们的很多工作要做在前面,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来思考:孩子们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对什么更加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孩子们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或学生对提

4、出的各种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我们在预设时,必须了解,必须关注。我们不能因为强调生成而忽视预设。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成的问题。课前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不应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才会使课程的生成成为可能。以《万以内数的读法》的教学为例,课前我借助谈话、调查等手段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数的读法”,知道读数的基本方法,已经会读了一些生活中的

5、万以内的数,他们的实际水平比理论上分析的知识水平要高得多。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我有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搜集生活中的“万以内的数”,并把它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有趣的,学生对话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动态生成也就成为了可能。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几个弹性的问题贯穿全课:(1)从学生提供的信息中,选择了十个万以内的数,这些数中有的没0,有的中间有0,有的末尾有0,有的中间末尾都有0。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把这些数

6、分一下类,使自己读得又对又快?(2)在新授结束后,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或想考考别人吗?(3)你能用1、2、0、0可以组成怎样的四位数,你能读出来吗?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我预想好了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前面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即如何把这些数分类,读得又对又快?我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根据数中0的位置分类,即分成数中没0的,中间有0的,末尾有0的和中间末尾都有0的;(2)根据位数分类,即分成四位数和三位数等;(3)根据数的奇偶性分类,即分成单数和双数。每一种情况我都想好了应对措施。二、要有一定的问题空间。过去,我们许多教师习

7、惯于“小步子教学”,把内容分解成琐碎的问题,设计的问题空间窄小,充其量是师问生答的机械互动,缺乏思考性、挑战性,不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不具生成性。这种“打乒乓式你来我挡”的问答,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思维所代替或控制,怎么可能出现个性化的想法呢?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要大一些,少一些填空式的问答,多一些启迪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动用心智的建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受,真正生成新经验。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我首先创设了“替家长计算学校学生总人数”的生活情境,引导

8、学生发现“1254+1421=1421+1254”这一数学事实,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加数位置换了,和不变”知识的存在;接着,我提出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