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思维素材.doc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思维素材.doc

ID:56885108

大小:3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7-19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思维素材.doc_第1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思维素材.doc_第2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思维素材.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思维素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思维美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说:"不安于书本上所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为重要,它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先有创新思想,后有创新人才这一哲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品质,实际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对历史上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评价,如果人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应用不同的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答案就会丰富多彩。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本文仅就培养途径与方法谈谈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帮助

2、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将人物或事件放回到历史情境中,观察他们如何行动,分析和解释该背景中的事件。这就是教育家所说的"历史移情"或"观点采择"。卡瑞特罗等人认为,人类活动立足于特定社会环境,构建历史事实。意识到特定事件和人物处于特定的背景中,有助于学生重视如下观念:不应该用我们现在的标准评价过去。也不应该用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应当教导学生尊重过去,注意历史证据和历史背景,这样必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前人的所作所为。例如,美国学生常常对社会主义感到茫然不解而又否定之。我们鼓励学生去探讨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历史背景,它的主要观点,为什么一些国家

3、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另一些没有?哪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二、规定和要求学生按照主题去探究各种原始文献材料这些文献可能是一手或二手文献,例如当事人的日记、自传,历史学家的评论,见证人的讲述和报纸的报道,等等。鼓励学生辨析和运用这些文献去证明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见解。通过辨析文献,学生学会重视历史背景,重视一手文献,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重视他人的观点,进而理解复杂历史见解表现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特点,人们可能对同一历史事件拥有不同的看法。是什么引发历史现象?什么是对历史事件的道德解释?通过这些批判思维过程,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得以发展。

4、三、辨析讨论3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易受已有暗示的影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区别真伪,遇到问题时常常难置可否,自我评价能力差。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辩析,细致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批判性去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活动;也可精心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在透析不同的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讲授秦灭六国时,笔者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辨析:秦统一中国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统

5、一多民族的集权国家;秦统一全国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灭六国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学生纷纷展开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讨论、辨析,最后得到一致的看法。由上可知,学生通过争论,辨析,不仅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下来,而且从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四、自我反思反思是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进行反思训练,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失误而达到自我完善。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掌握好反思手段,如严谨地回顾思维过程;设计多方位多角度的旨在进行殊途同归的思维程序;将思维结果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客观规律和现象进行比较等。得出结论的条

6、件有哪些?这些条件能否必然得出结论?思路是怎样形成的?是否有更有效的思路?这种思路能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有哪些注意事项?设计或寻找一些类似的问题,运用同样的方法是否仍有效?等等。通过自我反思,及时反馈调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带有主动性,减少了盲目性和狭隘性,思维的结果更具有正确性,从而有效地优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五、质疑臆想缺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问题意识薄弱;常常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敢发表独立见解,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当成真理,不能更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历史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挑剔,不唯师,不唯上,不唯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养成于无疑处

7、生疑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的质疑具有科学性。如在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我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提出已见,于是学生思维活跃,假想迭出:说条约的签订与其说是"苏联构筑安全体系失败而对英法表示不信任",还不如说是苏联是为自身利益而谋求的一种策略(突破学生对苏联的崇拜)。该条约不是一条安全保险带,不可能使苏军避免德军的进攻,解除后顾之忧,反使苏军在1941年6月的突袭中,猝不及防,致使大片领土沦陷(否定教材上的观点)。该条约及其附件划定苏、德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反映了社会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