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日诗歌意象的融通喻合──《夜航余话》的中日诗歌比较谈.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年第期辽宁大学学报总第期,目一一一‘一一一中日诗歌意象的融通喻合《夜航余话》的中日诗歌比较谈—一一王晓平、、。内容提要《夜航余话》是日本江户时代涌现的一部角度独特话题多样视野广阔的诗话它展示、、,,,了日本人体味消化移用中国诗歌意象理论的过程衬我们了解两方相通与同质的因素相异相背的差异。颇有稗益,,在比较性研究尚未深入或者学者们还没有意识到陌生领域对熟知领域研究的意义时涉及两大系统。。的著述往往遭人冷落日本江户时代津阪东阳《夜航余话》以下简称《余话》就是这样一部书当时,,,,权学者撰写的诗话用的多是汉文而《余话》却是日文写的它也不光议论汉诗的历史
2、与短长还多涉,,及和歌与徘句但松下忠研究诗话的《江户时代的诗风诗论明清诗论及其摄取》明治书院,—,对它一带而过太田青丘着重研讨和歌理论的《日本歌学与中国诗学》清水弘文堂竞也未加评。,·说好在《儒林丛书》和《日本诗话丛书》都把它收了进去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本诗史五山堂诗话》,、,岩波书店有了揖斐高的校注我们要探讨它与中国诗论的关系确定它的学术价值便有了基本。,的材料津阪东阳当然不会听说过比较文学但他凭着对中国诗歌与日本和歌徘句两方的渊博知识和深,,刻理解朦胧地发现了它们在意象方面的偶合与融通常常以一方的眼光去理解鉴赏另一方他还把汉诗,。、俗译纳入
3、自己的视野这些作为比较研究的内容是不过分的他使我们了解到许多日本人体味消化和仿,,用移用中国诗歌意象理论的事实醒目地揭示出两方相通与同质的因素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两方的,。相异相背的所在自然是不可不用的参照,,。《余话》是江户时代涌现的众多诗话中的一部由于出现在江户后期因而具有综合性当时的诗话。,,、大体有五种类型一种是以初学者为对象讲述诗的特性和作法的如袄园南海《诗学逢原》三浦梅,、园《诗辙》等一种是阐述自己的诗歌主张的如山本北山引述张扬袁宏道清新诗说攻汗聋园诗派的,、、《作诗志毅》以及围绕他的观点反反复复辩驳论战的《讨作诗志毅》《诗讼蒲鞭》
4、《驳诗讼蒲梗》、、《唾作诗志般》等第三种主要侧重于对中国诗歌中出现的难解字句草木虫鱼用典举事加以解说考,,,,,证的如六如上人《葛原诗话》第四种以日本汉诗为研究对象述其历史标举名篇评品诗人江村、。,,,北海《日本诗史》田能村竹田《竹田庄诗话》是代表第五类数目最多中日汉诗名物掌故字句韵,,,,、、律解释赏析诗人逸事无所不录菊池五山《五山堂诗话》大窟诗佛《诗圣堂诗话》友野霞舟、、、、《锦天山房诗话》林荪坂《梧窗诗话》加藤善庵《柳桥诗话》皆川淇园《淇园诗话》芥川彦章《丹,。,,丘诗话》等都可归入这一类《夜航余话》既有东阳诗观的阐说又有对名篇名句的评论归
5、入第五类,是恰当的二,,,、、,津阪东阳一名孝绰字君裕号东阳饱庵痴史等生于伊势园三重郡平尾村今,、,,,,四日市平尾盯八岁从父学《孝经》《论语》十岁学歌诗十五岁属文曾学医三年以志在为,,“,,,,”、。儒遂弃学还乡专攻经典学无常师昼夜读抄或至天晓与京都大阪诗人文人广为结交曾,。、、、开塾教授门生也曾从事落士教化著有《唐诗百绝》《绝句类选》《古诗大观》《杜律集解》。,等东阳的诗话都是他晚年从自己汗牛充栋的随笔杂记中抄录编纂而成的除《诗海珍珠船》今已不传,。,,外还有《葛原诗话纠谬》和《夜航诗话》东阳的博闻多识使得他的这些诗活内容充实批评多切中。“,
6、肯萦《日本诗话丛书》的编者池田四郎次郎便认为《余话》一书有华有实是与读者以实益与趣味二一一,,,”。、、者之佳荞德川氏三百年自不待言即于明清亦恐无比肩之著如果就视野广阔话题多样角度,,。独特来讲在中日两国类似的著述确是不多,。,《余话》选择日文写作本身便体现了著者具有的比较意识书中多录和歌徘句及徘人歌人逸事这。、、、些是很难译为汉文的和歌徘谐中轻微的感叹欲言又止的情调推测揣摩似的语气点到事物而又不言明,,“”,、,,态度的结尾使我们容易感到是说了半句话要使它像诗便不能不补充填塞这样做的结果中,“”,,国诗歌的味道是有了和歌徘句的韵调就蒸发掉了许多
7、译得好的和歌我们体会到的妙处也是中国,“”。,,,诗歌的妙处而原作的妙处却总有些损耗相似的场合是吟一首和歌还是诵首汉诗可能会引,、,,一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如泣如诉长歌当哭只会属于后者而要将瞬间的感受记录下来留给永远则以前。,“”,“”,者更适合从中国诗歌的角度来看隽永的和歌即秀歌译过来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秀句而构不“”。,,成佳篇东阳用日文来写诗话当然不会只是为了省去翻译之劳或许更是为了扩大诗话的阅读对,。,象使并不精通汉文的歌人徘人也能懂如果是这样那就带有以汉诗理论来评价和歌徘句并影响它们的。创作这样的意图了”,江户时代诗话中的诗歌一词指的是汉诗中国
8、人和日本人用汉文按照古体或近体规范写作的诗。,。歌与和歌诗歌同理或诗歌同调同情是那时一种普遍的看法古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在《和歌四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