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35562
大小:6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6-09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_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帮助孩子面对感受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在真正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位好妈妈,一位在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专家。然而,当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的时候,才又让我重新开始虚心地学习如何做父母。每天清晨,我都会鼓励自己说:“今天将会有所不同。”但每一天都只不过是前一天的翻版。“你给他的比给我的多!”“这是粉杯子,我要的是蓝色的。”“这麦片真恶心,像呕吐出来的”“他推我。”“我根本没碰他!”“我不回房间,你别管我!” 我被他们折腾得精疲力尽,想到了去加入了一个父母小组(这是我以前没想到的)。我参加了这个小组在“地方儿童辅导中心”的一次讲座。主讲人是年轻的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HaimGinott)博士。他讲的主题是“孩子的感受”,内容非常有趣。两个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了。当我回到家的时候,脑子里充满了新的想法,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还没完全理解的新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听完讲座以后,我在想:“也许别的父母那样做,我不会是这样的。”后来,我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事实上我也和他们一样的。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我家里的对话。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我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后来对我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我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我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我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我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直到有一天,女儿说:“我讨厌外婆!”我脱口而出:“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 这件事情让我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已经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我生气或者焦虑时,我立刻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 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反应也并非个别。在接下来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话经常会立刻遭到父母的否定。请大家大致思考一下父母在遇到这些情形时,会说什么话来否定孩子的感受。 1.孩子:我不喜欢弟弟/妹妹。 家长:(否定感受) 2.孩子:我的生日宴会没意思。(之前你为孩子的生日宴会费了很多心思。) 家长:(否定感受) 3.孩子:我不想再戴牙套了。太疼了。我才不管牙医怎么说呢! 家长:(否定感受) 4.孩子:我快疯了!只不过就迟到了两分钟,体育老师就不让我参加练习了。 家长:(否定感受) 你的答案有可能是: “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心里喜欢她。” “说什么呢?你的生日宴会多棒啊。有冰淇淋、生日蛋糕、气球。你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生日会了!” “你的牙套哪至于那么疼。为了你的牙,我们已经花了很多钱了,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戴!” “你没有资格生老师的气。那是你的错,你本来就应该准时上课。” 这些话对我们来说很容易说出口。但是孩子听了以后会有什么感觉?下面的练习可以帮助了解到如果我们的感觉被别人忽略,那么我们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练习 在工作中,你的老板安排你做一项额外的工作,并且当天完成,你知道应该赶快去做,但是一连串的急事让你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忘得干干净净。这一天你忙得连午饭都没吃。 当你和同事们都准备下班回家时,老板来找你,你赶快向老板解释,你今天实在太忙了。 老板打断你,生气地对你大吼:“我不想听你的解释!我花钱用你不是让你整天坐着无所事事!”当你正要再向老板解释时,他说:“别说了!”然后径直朝电梯走去。 同事们装做没听见。你收拾好东西离开公司。在回家的路上,你遇到一位朋友,因为心里很郁闷,你想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朋友。 朋友试着来“帮”你,他用了八种方式。请你每读到一种方式时,把当时的“本能”反应写下来。(反应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你的真实感受。)1.否定感受:“这没什么。不值得你这么郁闷。你可能只是累了,才小题大做的。其实,情况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来,笑一笑,你笑起来真好看。” 你的反应: 2.讲大道理:“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如意之事常常会有。要学会看开些,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 你的反应: 3.给出建议:“我告诉你该怎么做。明天一早直接到老板办公室,对他说:‘我错了。”然后赶紧把老板交代的活儿干完。别去理会其他小事。明智点,想保住那份工作的话,最好别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你的反应: 4.提问:“是什么急事让你竟然把老板交代的活儿给忘了?”“你不知道如果不马上做,老板会生气吗?”“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他离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追过去再解释一下?” 你的反应: 5.偏袒对方:“我能理解老板的反应。他可能压力太大。他没有天天对你这样,已经不错了。” 你的反应: 6.过分同情:“真可怜。真是太糟糕了。我真为你难过,我都想哭了。” 你的反应: 7.业余心理医生:“你想到过没有,你这么难过,是因为老板在你的生活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小的时候,你可能总是害怕让父亲失望,所以当老板斥责你时,又把你带回到了早年害怕被否定的感觉。对吗?” 你的反应: 8.产生共情(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这么多的压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老板训,心里一定不好受。” 你的反应: 你已经了解到了当听到这些常见的说话方式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我愿意在这里进一步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我还可能会对自己说:“老板平时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应该马上认真处理那份报告……但我也不能假装这件事情没发生……好吧,明天早点到公司,先把报告写完……不过,到他办公室交报告的时候,我还是要让他知道,他昨天那样对我说话,让我很难过……另外,也让他知道,以后他对我有看法,最好单独和我谈。”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接下来,通过漫画,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孩子苦恼时,这些新方法和我们以前常用的方法的比较。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1.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大卫家。”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数学考了97分!”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97啊!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一位父亲坦言,当他开始设身处地的把儿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儿子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儿子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他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地关注。2.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 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小事哭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3.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例如: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 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地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 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4.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5.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 例如: 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 爸爸:那你就可以轻闲几天了。 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 爸爸:哦。你是希望赶快考完。 孩子:对了!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鼓励孩子合作新沟通方法也会遇到困难生活中,孩子们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练习倾听技巧的机会。孩子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大声清楚地让我知道。在家里,和孩子们在一起就像剧院里上演的舞台戏。玩具丢了,头发剪太短了,该交作业了,新仔裤不合适了,又和兄弟姐妹打架了——所有这些眼泪、激情足够演一出三幕戏剧了,而且永远都不会缺少素材。 现实与戏剧唯一不同的是,在剧院,当大幕落下,观众就可以回家了。但是做家长可没那么轻松。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伤心、愤怒、沮丧,还得保持心智健全。 我们知道旧的方法不见效。我们的解释孩子根本不听,自己也为此耗尽了精力。但是新的方法也存在问题,尽管知道与孩子产生共情很重要,但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像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家长们说: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笨,就好像在演戏。” “开始,我觉得有些虚伪。但我认为我做得对。儿子以前只会说‘是’‘不’或者‘我非得这样吗?’现在会和我说的多一些了。” “我觉得很坦然,但孩子好像不太适应。他们对我表示怀疑。” “我发现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现在我愿意等他们先说完,然后再说我想说的。真正的倾听并不容易,需要我们集中精力,而不是仅仅给个简单回应。” 一位父亲说:“我试过了,不管用。有一次,我女儿从学校回来,不太高兴。我没像往常那样问她‘为什么噘嘴?’,而是说‘艾玛,好像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了。’结果,她哭了起来,跑回房间,把门摔上。” 我向那位父亲解释,这种方法其实还是起到了作用。艾玛那天听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声音——她知道了有人在乎她的感受。我鼓励他不要放弃。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玛从父亲那里不断地得到接纳式的回应,有了安全感,她会把困扰告诉父亲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少年讲述的经历。他知道妈妈在参加我们的讲座。有一天,这个男孩从学校回来,生气地发着牢骚。“他们有什么权利不让我参加今天的球赛?就因为我没带运动服,让我只能坐冷板凳。太不公平了!” “这让你很生气。”妈妈关切地说。 他厉声地说:“还有你,你总是向着他们说话。” 妈妈搂了搂他,“吉姆,你没听清楚我说的,我说,这让你很生气。” 他眨了眨眼,看着妈妈,说:“爸爸也应该跟你去上课去!”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集中学习了父母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负面感受。现在,我们来学习怎样帮助父母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亲子关系中,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源自于我们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成人需要的是外表整洁、讲秩序、懂礼貌、按流程办事。孩子可不在意这些。有多少孩子会自觉自愿地去洗澡、去说“请”或者“谢谢”、去换内衣。有许多孩子甚至根本不愿意穿内衣。家长花很多精力调教孩子,让他们的行为符合规范。但是,我们的态度越强烈,他们越是反抗。 有好几次,我的孩子把我看成他们的“敌人”,总是让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洗手去……用纸巾擦……小点声……把衣服挂起来……作业写了吗?……你确认刷过牙了?……过来,把马桶冲了……穿上睡衣……上床去……快睡觉……” 同时,我总是不让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别咬手指头……别踢桌子……别乱扔垃圾……别在沙发上跳……别揪猫尾巴……别把豆子塞到鼻孔里!……” 孩子的态度变成“我就要干我想干的。”而我的态度变成“按我说的去做。”于是,争吵就不可避免了。每次都让我心烦意乱,最后,即使要求孩子去做一件最简单的事情,也会让我头疼。 现在,让我们花几分钟时间想一想,在一天当中,哪些是你坚持让孩子去做,或者不要去做的事情。在下面的空白处列出来。每天要求孩子必做的事情: 早上下午晚上 每天要求孩子绝对不能做的事情: 早上下午晚上 不管你列的是长是短,也不管你的愿望是不是现实,这里面的每一项,都代表了你为意愿之争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耐性。 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当成人希望孩子配合时常用的几种方法。读每个例子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在听父母对你说话。仔细体会这些用词,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让一个朋友大声地读,你闭着眼睛听。) 1.责备和问罪 “你的脏手印又弄门上了!怎么老这样?……到底怎么回事?你就不能做得好点?……告诉过你多少遍了,要用门把手。你从来就不听。”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2.谩骂 “今天气温都零下了,你就穿一件薄夹克!你怎么这么蠢啊!” “来,让我来给你修自行车吧。你笨手笨脚的。” “看看你吃饭的样子!真恶心。” “把屋子弄这么脏,你真是个懒虫,简直跟猪一样。”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3.威胁 “再碰灯泡,你就会电死的。” “再不把口香糖吐出来,我就到你嘴里抠出来。” “我数三下,你还不穿好衣服,我就丢下你走了。”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4.命令 “马上把屋子打扫干净。” “帮我拿一下包,快点!” “你怎么还没倒垃圾呢?现在就去!……还等什么?快!”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5.说教 “你觉得从我手里抢书,做得对吗?你不知道好的行为习惯有多重要。你必须明白,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礼貌,我们就要对人有礼貌。你是不是也不愿意别人抢你的书?那你就别抢别人的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6.警告 “看着点,别烧着你。” “小心,别让车撞到你!” “别往那儿爬!你想摔下来吗?” “穿上毛衣,要不会感冒的。”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7.控诉 “你们俩别叫了。你们想对我干嘛?……让我犯心脏病吗?” “等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就知道这有多烦人了。” “看见我的白发了吗?都是因为你。”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8.比较 “你怎么不能像你哥哥那样?他总是提前把作业做完。” “丽萨举止多优雅。她从不用手抓东西吃。” “你怎么不能像盖瑞那样穿衣服?他的发型、衣服都很整洁。看起来也很舒服。”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9.讽刺挖苦 “你知道明天要考试了,还把书落学校。你做得真明智!” “今天就穿这个——紧身衣配格子裙?你今天会得到很多夸奖的。” “这就是你明天要带到学校的作业吗?也许你的老师能看懂你写的天书,我可看不懂。”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10.预言 “你竟然对我撒谎。知道长大后你会是什么样子吗?没人会相信你。” “你就这么自私。没人会愿意和你玩。你不会有朋友的。” “你就会抱怨,从来不自己想办法。我看十年后,你还得为同一个问题在那儿抱怨。”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现在,你知道了如果你是孩子,对这些话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也许你也想知道,别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很明显,同样的话,不同的孩子听了,会有不同的反应。下面是我们小组里的几个例子。 责备和问罪:“门可能比我还重要。”“我干脆骗他,说那不是我弄的。”“我是一个脏鬼。”“我不想呆在这里。”“我想骂她。”“你说我从来都不听,那我就不听了。” 谩骂:“她说得对,我就是笨,动手能力差。”“那还试什么呀?”“我要报复她,下次,我连夹克都不穿。”“我恨她。”“哼,她又来劲了!” 威胁:“她看不见的时候,我就去摸灯泡。”“我想哭。”“我害怕。”“别烦我了。” 命令:“试试,来抓住我。”“我感到恐怖。”“我不想动。”“我讨厌他。”“不管我做什么,都会有麻烦。”“我怎么才能摆脱这些讨厌的事情。” 说教:“得了,得了……谁听你说啊?”“我真傻。”“我真没用。”“我想远离这里。”“无聊,无聊,无聊。” 警告:“世界太可怕了,太危险。”“我怎么能管好自己?做什么都会有麻烦。”控诉:“我感到内疚。”“我害怕。她病了,是我的错。”“谁会在乎这些?” 比较:“她爱别人比爱我更多些。”“我恨丽萨。”“我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也讨厌盖瑞。” 讽刺挖苦:“我不愿意被嘲笑,她真讨厌。”“我觉得被羞辱,被否定。”“为什么还去努力呢?”“我要想办法报复她。”“不管我怎么做,都不会赢。”“我很愤怒。” 预言:“她说得对。我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我会让他们信任的,我要证明他错了。”“这没用。”“我放弃了。”“这是命中注定的。” 我们成人从这几页纸的话语里,就已经经历了这么多感受,那么想想真实生活中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吗?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和我们配合,而不至于伤害他们的自尊,也不会让他们有逆反的心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家长少付代价,又好操作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非常有帮助的五个技巧。不是每一个技巧都适用于每个孩子,也不是每个技巧都适合你自己,这些技巧也不是每次都见效。但是,这五个技巧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台,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开始。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 1.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2.提示。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4.说出你的感受。 5.写便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