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略论“静空”观对苏轼的影响.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总第154期)“”略论静空观对苏轼的影响任爽作者任爽辽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苏轼在《送寥师》的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里的“”、“”。“”,。“”静空都是意的状态所谓静是从观察角度来说的是强调思维集中和专一所谓空是从构思角度说的,是强调摄取外在事物的虚怀和自觉性。在苏轼看来,创作主体要想全面地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各种运动和变化,囊括眼观身历的各种环境和场面,创作主体必须进人“。,,,”一种静空状态因为只有处于相对的静态当中才能以静观动以不变应万变更好地摄取所;,,,要描绘的事物只有处于空阔的心境才能做到体物
2、赋情随物赋形才能把握对事物的准确认识,创造出相辅相生的艺术形象来。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静空”观是从佛、老思想中引发过来的,是直接受佛、老中“清静无,。:“,。”为无为而为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他在《江子静定序》中说君子学以辨道道以求性正则,,,。”“”、“”“。“””静静则定定则虚虚则明这里的静虚与上文的静空是一个意思苏轼的静空观、,,“”虽是受佛老思想的影响而产生但并不是一味的消极苏轼自己实际上也是反对超然玄悟与现实相脱离的倾向的,他在这里之所以期静,主要是为了“虚明应物”,把静看成是一种观察,“”。,现实的方法是对静空意义的深化他在要求创作主体审物前进人静空状态的同时又
3、进一“,”。,、步提出要感物而发不为物限的观点苏轼的这一观点不单是受佛老思想的影响而是把儒释、道三家共存的地方,揉为一体,按其所需,兼收并蓄,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见解。苏轼的“静空”观,在创作和审美上与王维“自净其心”是一脉相承的,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若不排除各种干扰,不进人“净心”或“静空”状态,就不能权衡周围的事物,也就不能发现,。“”“”,,美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只有进人净心或静空状态创作主体在选取对象时才能打破时空界限,在更广阔的领域里驰骋想象。也只有进人“静空”状态,创作主体才能从深度和广度上以意摄物,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富有哲理的情思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苏轼的山水诗
4、富有很深邃的“理趣”,诗中的哲理大多是诗人处在“静空”状态中从对山水景物的认真观察,深人体验和辛勤思考中总结出来的,饱含着诗人的真切感受和独到发现。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诗人揭示出当事者迷,旁,告诫人们要全面观察和认识事物,不能只人乎其内,还要观者清的道理,,、。:“出乎其外只有统观全局才能准确地辩证地把握世间的万事万物又如《授经台》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只要登上授经台放眼观望天地是如此的渺小心胸无限开阔既,。,,能容纳一切又什么也荡然无存再如《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
5、如婴,:“,。,儿声殊不闻雷声也》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著人。”诗人通过描写山上和山下听到雷声有大小不同这一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只要能把身和名,.58,,,,,即生和死荣与辱置之度外就能对一切危险和灾难都无所畏惧视若等闲否则即使刘备那样的人听到雷声也会吓得把筷子掉在地上。可见,诗人在创作中头脑是十分冷静的,是处于“静”,,。空状态同时吸收了禅褐的机锋因而他的山水诗写得机智精辟,,中国古典山水诗本来就脱胎于玄言诗因而一开始便有谈玄说理的成分但并没有形成特。,“。,,,”色到了唐代王维的山水诗带有明显的禅趣特征宋代虽然理学兴起以文为诗借诗谈理的创作
6、倾向较为盛行,但总的看来,只有苏轼的山水诗写得妙趣横生,最富哲理色彩。王维的,,“。“”山水诗对苏轼的启发很大在很大程度上苏轼的静空观与此有一脉相承之感不单是净,“,””心观就是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对苏轼都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因而在他们的山水诗中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王维显现出道佛玄悟的禅趣苏轼呈“”。、—,.现出启人省悟的理趣同时苏轼还向李白杜甫学习把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一同融人诗中,,,。在《百步洪》中诗人揭示的哲理乃是岁月的变迁人世的短暂宇宙的永恒在《登海州市》中写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阀藏珠宫⋯⋯重楼翠
7、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白翁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面对这幅虚幻的海市图画诗人进行了哲理思考。他清醒地认识到贝网珠宫不过是云海荡摇浮世的幻象,人世间所拥有的一切都要经过人的努力来获得。在海市这个辽阔朦胧的画面中,诗人点出一条精辟的人生哲理“人间所得容力取”,它能唤取人的自由感,并激励着人们为人生而执着地追求。人生的意义—,有时也确乎靠这种追求来维系,尽管这种追求有时略带感伤的意味。因为没有追求,没有向往,便是生命的停顿和枯竭。人的这种感伤情怀一旦升华,就别有风致,这正是苏轼在诗中所赋予人,。,“,:们的也是他创作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