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师.doc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师.doc

ID:55426867

大小:67.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5-12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师.doc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师.doc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师.doc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师.doc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师____提高有效教学途径---培养有效教师那么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素养,通过阅读研究,听课学习,实践揣摩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教学机智,拓展、深化对学科内容的理解;通过提高个人素养,树立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感召力,多与学生交流,从言谈、作业中了解学生,从而提高对课堂的引导能力,更好地利用学生的质疑推进教学。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与教学方法,依据教师本人特长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充分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一、

2、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学科知识1、职业道德: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团结协作。这里面就包括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2、教师的知识结构:(1)扎实的专业知识;(2)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3)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二、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1、组织管理能力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工处理教材内容和组织教学;其次教师还必须要有组织班集体活动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做到准确通俗、逻辑性强、生动富有感染力……要有策略,有内涵……案例:《小灰

3、雀与海鸥》----保护自尊心有个孩子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就一下子能考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问他的母亲:“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是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应该怎样回答。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考第一。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

4、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有说出口。应该怎样回作孩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你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试图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这样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

5、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再也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的成绩排名第几了,因为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密歇根大学。寒假归来,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向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

6、包括他自己的母亲。1、教育机智(1)处理教学疑难问题的教育机智教师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所提问题本身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以及个人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也许会提出一些令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难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可能性”课时,要求学生抛硬币,并告诉学生出现国徽面与数字面的几率各是一半。有个学生抛了10次,有8次出现国徽面。他当场提出:“老师,您讲得不对吧?”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肯定自己的说法,而是微笑着说:“你回家继续抛,看结果如何?”

7、这位同学回家一连抛了5000次,发现抛的次数越多,两面的几率就越接近,第二天他对老师说“您是对的”。在这个教育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没有在课堂上草率地下定论,而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寻结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1)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讲《赤壁之战》,叫一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班里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察觉口误,十分尴尬。待稍稍平息,老师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从汉代活到宋代,多活了一千年

8、,但这能全怪我们同学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人名字挨得这么近——只一字之别?谁让他们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谁让我们刚学完司马迁的文章旋即又学司马光的文章?”学生的误答经老师的弥合后,课堂秩序井然,学生情绪高涨。课后,不少听课老师连连称赞这种“教育机智”:一是对学生答问中的偏差,并非简单、粗暴地否定或训斥,而是及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