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4922
大小:346.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7-11-16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六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第二节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第三节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第四节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第五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教学原则第六节教学环境第七节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一、课程实施的涵义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个阶段,它关注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的程度及影响变革的因素。二、课程实施的研究价值1、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2、理解课程变革失败的原因;3、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4、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
2、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淆。第二节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一、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即是课程实施过程对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实现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二、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三、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
3、的工具而已。四、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的关系三种取向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创生取向是对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忠实取向的超越。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看我国课程改革:1、应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和社区情境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政策应具有变通性。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第三节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一、“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简称“RD&D”模式,它体现的是忠实取向。该模式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技术化、理性
4、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分离的、有顺序的步骤:研究--开发传播--采用。二、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此模式认为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启动阶段。(二)实施阶段。(三)合作阶段。三、情境模式该模式认为:(一)课程知识包括情境知识;(二)课程变革的个体在思维和行动方面是成长与变革的过程;(三)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第四节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一、课程变革的特征(一)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二)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三)课程变革的复杂性(四)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二、学区的特征(一)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
5、历史传统(二)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三)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和资源支持(四)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五)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六)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三、学校的特征(一)校长的角色(二)学校文化(三)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四、外部环境的特征(一)政府机构的力量(二)社区的支持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得到成功实施,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四类因素缺一不可,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动态作用能够产生合力。第五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教
6、学原则一、教学过程的本质国外教育心理学家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观点(1)活动说(2)刺激——反应说(3)发现说(4)关系说(5)认知说(6)交往说(7)功能说我国学者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观点:(1)特殊认识说(2)认识发展说(3)认识实践说(4)双边活动说(5)多本质说(6)审美过程说(7)交往过程说(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1、教学交往的特殊性(1)特殊的交往目的(2)特殊的交往主体(3)特殊的交往机制(4)特殊的交往方式2、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1)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在彼此间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
7、开持续的交往。(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殊的客体。(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1、教学认识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有相同之处2、教学认识过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2)教师认识的特殊性(三)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尚的人、“有美德的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赫尔巴特在其论著中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
8、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一位美国教育家的问卷调查1、友善的态度2、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3、仁慈和宽4、耐性5、兴趣广泛6、良好的品性7、良好仪表8、公正9、幽默感10、对个人的关注11、坦率12、有方法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师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