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27157
大小:360.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04
《对当下书法重形式轻内容现象的反思-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第1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l,2014第38卷V01_38(总第181期)Journalof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Genera1.№181【文化学与传播学】对当下书法重形式轻内容现象的反思杨宝林(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当下书法创作很明显地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书家有的在技法上争胜,有的将纸张做旧、拼贴,争奇斗艳;而在书法创作的内容上则比较趋同,大都书写古代诗词文等。这种做法是对传统书法
2、艺术形式和内容并重的背离,是对书法文化的消解。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书家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有正确的导向。【关键词】书法创作;内容;形式;文化【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4)O1—0149—04书法热持续了近30年,直至今天仍热度不减,参七帖》就是写给友人的信函,既是名帖,也是有实质内与人数之多可谓盛况空前。书法热带动了书法的复容的信件。欧阳修《集古录》跋王献之《法帖》云:兴,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纵观几十年来的书法实际,从国展到各省市的各种书展,当
3、下书法界很少有人自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书自作,大多数都成了文抄公,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同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丧,候病,叙暌离,通讯时也让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书法问,施于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初非用意,而逸创作?众所周知,文学创作具有不重复性,即使同题创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作,文字表达等也应有所不同;那么书法创作是不是然在目,使人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可以重复,总写同一首古典诗词算不算创作?这实际故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人也
4、。Ⅲ上涉及到了书法作品的内容这一问题了。一件书法作品,除了书体、笔法、结字、墨法等形式上的要求外,还吊丧、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是信札的内容,而“逸要关注内容,内容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与形式应笔余兴”,“百态横生”是信札的形式美,合而观之便是该是皮和毛的关系。当下书法只是继承了形式而忽视“法帖”。这是实用与书法并重的显例。了书法的内在精神,忽视了书法所蕴含的文化。这是其实,古人讲“文以载道”,古人看重的是文章,视一种舍本逐末的办法。有鉴于此,本文旨在从书法史书法为“小道”,古代读书人讲究的是“志于道,据于角度谈谈古人
5、是如何重视书写内容的,并联系当下书德,依于仁,游于艺”闭,以游戏的心态对待“艺”,可见法重形式轻内容的现实,希望书家增强自身的文学修“艺”的地位是不高的。古人又追求“太上有立德,其次养,回归传统,营造一个有利于书法健康发展的空间。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功”非一般人所能一、古代书家历来都重视书写内容做到,于是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便落实在“立言”上从书法史上来看,古人是十分看重书写内容的,了,即如何把文章写好、诗词作好。到了初唐的时候,甚至书写内容比形式还重要。我们知道文字作为语言张怀罐对文人评价的标准是“先
6、文而后墨”[31渤,晚清的信息交流的工具,首先是实用;当文字的书写上升到黄道周甚至说:“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审美层面的时候,便称之为书法。书法在早期既是实关心。”哔问是大事,书法是小技。黄氏的话过于情绪用,也是艺术,魏晋人的手札大都如此。王羲之的《十化,至少书法在他的生活中不那么重要,尽管他是著[收稿日期】2013—09—02【作者简介】杨宝林,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书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总第181期)名书家。古人十分看
7、重文章,因为它可以代圣人立言。孟六体《千字文》则为特例。在科举时代,知识分子通过诗文可以跻身仕途。因此,书法内容对形式的制约影响,还可以从书家具体古人有时重视文章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古代书家本创作来考察。孙过庭《书谱》便记述了王羲之根据不同人既是书家,也是作家或学者,他们大都书写自己的内容表现出不同风格的情形。云: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杨凝式的《韭花帖》、苏轼的《寒食帖》等,这些作品不仅是书法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的经典,其文本本身也都是声情并茂的美文。注重书箴》、
8、《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写内容,书家书写自己的作品在古代是一种风尚,尽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管从唐宋时起书家偶尔也书写前人的名篇,如张旭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古诗四帖》,苏轼写冯延巳的《谒金门》等,但主体上还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