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24263
大小:590.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04
《CIMO抗体——一种新型免疫佐剂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田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ChinJCellMo1Immuno1)2014,30(3329文章编号:1007—8738(2014)03—0329—04CIM0抗体——一种新型免疫佐剂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朱雅倩,杨唐斌(三峡大学医学院;三峡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湖北宜昌443000)[摘要]抗体是基础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CIM0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抗体的合成与分泌,抗CIM0抗体可通过激活CD40信号通路,极大地增强抗原尤其是半抗原的免疫原性,是一种新型、有潜能的免疫佐剂,并且其抗原表达与抗体制备过程相对简单、毒性小,可用于常规免疫和疫苗的生产。本文综述
2、了抗CIM0抗体佐剂的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关键词]CD40抗体;佐剂;免疫原性;疫苗;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392.11,R392.7,R457.2,R979.5[文献标志码]A免疫佐剂是一种免疫调节剂,是指通过特异性或非特异用开发一种新的免疫佐剂⋯。而抗CIM0抗体可模拟CD40L性免疫增强作用提高血清中疫苗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的物作为一种免疫刺激调节分子来增强小分子半抗原的免疫原质,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免疫效果。自1926年,性,能够在体内促进B细胞的扩增,且能增加融合后的杂交Glenny等发现明矾沉淀白喉毒素能产生一种微粒,极大地瘤
3、细胞的数量,因此这一佐剂的发现将极大的促进单克隆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拉开了佐剂使用的抗体的研究进展。序幕。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免疫佐剂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当今使用2CDI4O抗体佐剂的作用机制的单纯重组和人工合成抗原制成的免疫佐剂其佐剂效应较我们知道抗原进入体内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抗原呈递过弱,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而最新研究表明CD40程,抗原提呈细胞的(antigenpresentingcell,APC)有效活化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抗体的合成与分泌,其可通过激活CIM0需要CIM0分子和CD40
4、L分子的相互作用J。经研究认为,信号通路,能极大地增强抗原尤其是半抗原的免疫原性。因CD40/CIMOL主要是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等APC表达B7—1、此抗CIM0抗体是一种新型、有潜在价值的免疫佐剂,并且其B7—2等共刺激分子来发挥其作用的。首先,当APC接受外来抗原表达与抗体制备过程相对简单、毒性小,可用于常规免抗原,并经过加工将其提呈给初始T细胞时,T细胞活化并疫和疫苗的生产。现在就抗CIM0抗体佐剂的特性、作用机表达CD40L,高效表达的CD40L与APC表面的CIMO结合促制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APC表达B7—1(CDS0)、B7-2(
5、CD86)等共刺激分子。这些分子再与T细胞表面的配体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1CD40抗体佐剂的特性原4(cytotoxicTlymphocyte—associatedantigen一4,CTLA一4)结合,CD4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形成对T细胞刺激的第二信号,从而促进T细胞进一步活化,TNFR)/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growthfactorreceptor,使特异性免疫应答有效进行(图1)。NGFR)超家族成员,广泛表达于B细胞、胸腺上皮细胞、活而小分子半抗原由于自身免疫原性较弱,因
6、此需要佐剂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造血祖细胞、上皮细胞、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CIM0抗体的作用机制就内皮细胞和一些肿瘤细胞系,如HepG2肝癌细胞系、HS294T是其可在体内模拟CIMOL的功能,当小分子半抗原与抗黑素瘤细胞系等J。PMA、抗IgM抗体、抗CD20抗体以及CD40抗体一同进入体内后,CIM0抗体可迅速的特异性的识IFN-均可刺激B细胞表达CD40,IFN-还可刺激肿瘤细胞表达CD40。CIM0是免疫应答中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它与活别B细胞表面的CD40分子,以作为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化的T细胞上的CIM0配体(即CD154)作
7、为B细胞活化的第而无需T细胞的辅助作用,因此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刺激机二信号,具有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物学体的免疫系统,且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可诱导产生一个更功能。最新的研究也表明由于CD40与CIMOL相互作用在强的免疫反应,从而可提高机体初次和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针对这种相互作滴度。收稿日期:2013—05—07;接受日期:2013—06—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60200,81060135,30860263)作者简介:朱雅倩(1986一),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2011级)Tel:18
8、811539963;E·mail:3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