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908545
大小:1.12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4-27
《中国入境旅游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视角-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6月旅游科学Jun..20l4第28卷第3期日墨皿团a日窿嬲Vo1.28.No.3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14)一03—0022—14中国入境旅游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视角方远平谢蔓毕斗斗肖佑兴(1.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广I、I'1510520;3.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006;4.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国内外关于入境旅游的研究已有丰富积累,但现有关于我国入境旅游影响因素的研
2、究均较少考虑地理邻近与空间关联性、空间非平稳性等特征。本文基于修正的旅游引力模型,首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经济外向度、旅游资源和地理距离对我国31个省域入境旅游影响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入境游客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空间依赖性)和集聚特征;经济外向度和旅游资源对入境游客数量都有积极的影响,旅游资源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而地理距离的增加对入境游客数量有负向的影响。并且,各影响因素的系数存在空间非平稳性,经济外向度和地理距离估计系数形成了以东北地区为核心,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的圈层;相反的是,旅游资源对入境旅游的作用程度形成了由西南向东北地区逐渐
3、递减的格局。研究也发现,邻近地区的入境游客数量对本地区具有正向影响,境外游客从目的地向周边地区扩散,省区之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关键词:入境旅游;影响因素;地理加权回归;空间差异;空间计量0引言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旅游业的持续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部门中收稿日期:2013—09—12;修订日期:2014—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制度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地社会变迁研究”(12CJY09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技术对广东省KIBS创新影响的产业一空间效应与机理研究”($2013010013695);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
4、项目“信息技术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影响的空间效应与动力机制研究”(GD13CYJ07);2011年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业务费项目“中国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基于城市居民假日出游行为时空结构的视角”(D211203w)。作者简介:方远平(1974一),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休闲服务业与城市发展、旅游地理等,E—mail:fyp21cn@163.eom。谢蔓(1987一),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教师,研究方向为服务贸易、区域经济。毕斗斗(1976一),女,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
5、生产服务业。肖佑兴(1974一),男,博士,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区域旅游开发。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水平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入境旅游既牵引着许多关联产业,创造可观的外汇收入和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乃至开放程度的体现,同时也是国家和地区形象宣传的窗口(马耀峰,等,1999)。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次已经达到1.32亿人次,入境旅游收入超过5000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9l倍和172倍;实现旅
6、游外汇收入达500.28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①。2012年入境游客人次排名前10位的省区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福建、辽宁、山东、云南、广西,占全国入境游客总量的73.49%(中国国家旅游局,2013)②,另21个省区仅占26.51%,说明我国入境旅游流的省域差异明显,因而从空间溢出角度解释我国入境旅游的省际差异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和形成机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2014年1月10日,笔者在英国某大学图书馆文献数据库按“Title”检索“InboundTourism”,结果显示91篇文献(著作及论文,部分题目重复);同时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
7、按“题名”检索“入境旅游”,结果显示为3600篇(含论文与著作),可见国内学界对“入境旅游”的关注度远高于国外,目前已有丰富的文献积累。中英文检索结果显示,入境旅游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最早的英文论文发表于1993年(Dwyer,Forsyth,1993);最早的中文论文发表于1998年(徐飞雄,1998);国内关于入境旅游空间分析的文献始于21世纪初(马耀峰,李永军,2000),此后逐渐成为人境旅游研究的热点方向。国内外关于入境旅游流空间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泰尔指数(陈秀琼,黄福才,2006;郑鹏,等,2010;Yan
8、g,eta1.,2011;方远平,叶梢榕,2012)、基尼系数(吴三,李树民,2008;陈刚强,许学强,2011)、区位熵(乌铁红,等,2009)、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