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热疗配合氟尿嘧啶与洛铂治疗食管癌的问题和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热疗配合氟尿喀碇与洛钳治疗食管癌的问题和效一肿瘤学论食管癌是指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或腺上皮异常增生引起的恶性病变。食管鳞状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是食管癌重要的癌前病变,而由不典型增生到癌变一般需要数年,因此,食管癌若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治愈的[1]。在食管癌的诊断中,胃镜检查可以确认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当确认癌细胞在食管壁内浸润较深时,可以手术治疗,配合放疗或化疗[2]。为了探讨热疗配合氟尿H密唳与洛钳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本院对40例患者进行热疗配合氟尿咤卩定与洛钳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食管癌
2、患者,所有患者经食管钗餐以及胸部CT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所有患者均有可测量病灶、无食管穿孑闲活动性出血症状,未岀现远处转移,均能够完成治疗。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5~74岁,平均(63.23.5)岁;合并糖尿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冠心嗚4例;肿瘤大小:3cm5例,3~5cm24例,5cm11例;髓质型21例,腔内型4例,蕈伞型4例,溃疡型5例,缩窄型6例。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7~72岁,平均(65.14.3)岁;合并糖尿病3例z慢性支气管炎7例,冠心瞒3例;肿瘤大小:3cm6例,3~5cm23例,5
3、cm11例,髓质型23例,腔内型5例,蕈伞型3例,溃疡型4例,缩窄型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热疗配合氟尿嚅卩定与奥沙利钳治疗。药物用法用量:奥沙利钳85mg/m2,静脉滴注,每2周重复1次;氟尿嚅卩定500mg/m2,静脉泵滴入”连续治疗5d。3周为]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患者在上述化疗药物输完2h内进行热疗。根据CT检查结果显示的肿瘤位置进行定位后使用HY-7000型体外高频热疗机对肿瘤组织部位进行热疗,将病变部位置于热疗机的两个极板之间,温度设置为40~42弋,每次热疗时间为60min,每周治疗3
4、次z每例患者热疗2次以上。观察组患者给予热疗配合氟尿Q密屣与洛钳治疗。药物用法用量:洛钳30mg/m2加入50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氟尿脚定用法和用量以及热疗方法同对照组。患者每个治疗周期中均进行血常规、肝功能以及心电图检查等。治疗期间给予常规药物预防胃肠道反应,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1.3疗效评价标准根据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体检、食管®1餐和胸部CT检查,治疗效果分为4个等级。完全缓解:治疗后CT和食管钗餐造影检查显示肿瘤消失,黏膜光滑,蠕动较好,体检确认无肿瘤征象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治疗后CT检查和食管
5、钗餐造影检查未出现明显扭曲或溃疡,体格检查发现肿瘤缩小超过50%,未出现新病灶且持续1个月以上;稳定:治疗后食管锁餐造影检查发现管腔增宽,病变部位有所好转,溃疡面积缩小,体检测量肿瘤体积缩小不足50%z或肿瘤增大不足25%z且持续1个月以上;进展:治疗后食管锁餐造影术检查或体格检查发现肿瘤增大25%以上,或有新的病灶出现[3]。总有效率二(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
6、果2.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2.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3讨论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区,食管癌死亡率高于其他国家[4]。目前,食管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和放疗为主,随着治疗手段的更新,热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食管癌也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食管癌靠近咽喉部位,无法手术治疗时,可以选择以放疗为主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对肿瘤的治疗已经形成手术、放疗、热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为主的五大疗法[5]。热疗是治疗肿瘤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理热能加热肿瘤患者的全身或局
7、部,使肿瘤位置温度上升,并维持一定时间,而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对温度的耐受能力有所差别,肿瘤细胞热耐受能力较差,这样可以有效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奥沙利钳是食管癌的传统化疗药物,但该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且较为严重,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腹泻、恶心、呕吐以及黏膜炎变态反应、全身异常、血液系统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异常(急性、剂量累积性外周感觉神经病变)等。为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