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采用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采用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使用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42例患者分作A、13两组,A组给予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B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使用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展开对比。结果①A组患者使用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后NIIISS评分值下降更明显,而GCS评分值上升更明显,与B组患者用后评分值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可用于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溶栓方法较多,但机械辅助动脉溶栓临床效果更优,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更有利,临床应用前景可观。关键词:不同溶栓方法;心源性脑栓塞;临床效果心源性脑栓塞是临床常见疾病[1]
2、。近年來,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心源性脑栓塞占脑栓塞发病率的60%〜75%,它是心脏病的卞要临床表现[2]。因心源性脑栓塞发病急,若不及时选择适合患者的可行的溶栓方案抢救治疗,会威胁患者性命[3]o为了进一步研究临床多种溶栓方案的不同疗效,我院收取了142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调查,现将研究、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2年1月〜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中随机选取142例分作A、B(各71例),A组患者中男41例、女30例,年龄23〜67岁,平均(42.9±1.7)岁;B组患者中男37例、女34例,年龄20〜70岁,
3、平均(48.6±1.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1・2方法对本次的参与研究的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溶栓方法治疗,主要如下:A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详细内容为:将UK100-150万U添加到NS100ml中,并在30min内滴入;NS250ml与胞二磷胆碱0.75,静脉滴注;次日给予NS250ml与VitC3・0,1次/d,静脉滴注;NS250ml与血栓通350mg,1次/d,静脉滴主;NS250ml与胞二磷胆碱0.75,1次/d,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5000iu,2次/d,皮下注射治疗。13组:采用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利用DSA明确病变血
4、管,并用微导管头端紧贴血栓近端面,再从溶栓微导管内注射UK5力u,并按照1刀/min的速度向微导管内开始推注,5min后行DSA,并合理调整微导管位置,利用微导丝机械碎栓,若血流流经血栓部位,则需立即中止使用UK,在通过DSA检查血管再通情况。机械辅助治疗血管再通后,若未见造影剂外溢现象,则应用肝素盐水多次冲洗再通血管,并追加药物UK5万u。溶栓结束24h后使用脑部CT复查,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毗格雷,75mg/d,或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并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20/80-160/lOOmmHg左右。治疗期间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3判断标准1.3.1诊断标
5、准本次调查的213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不同脑血管病诊断屮心源性脑栓塞临床诊断标准[4],主要为:①突然发病;②无前驱症状;③意识清醒或伴有短暂性意识障碍而抽搐发作子来源于心愿性。1.3.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符合以上心源性脑栓塞诊断标准者;意识清醒或轻度嗜睡者;年龄在20〜75岁;CT扫描无脑出血病史者;发病时间未超过6h者;溶栓组血压低于180/120mmHg者;出凝血时间正常者;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发病前2个月内曾有大型手术或严重外伤者;有脑出血或脑梗死史者;此前半月内曾使用抗凝药物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6、伴有精神类疾病者。1.3.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通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对患者进行GCS评分[5],并对溶栓前后疗效给予NIIISS评分[6],将疗效分作3级,即①显效:功能缺失评分降低了91%〜100%。有效:功能缺失评分降低了18%〜90%;②无效:功能缺失评分降低率低于17%或病情加重,评分增加。1.4统计学方法本次临床调查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NIHSS评分、GCS评分情况比较从下表1屮可看出,A组患者使用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后与治疗前
7、的MISS评分更低,而GC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更高,效果更好。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o2.2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溶栓方法后颅内出血率情况比较bA组患者使用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后10例颅内出血,颅内出血率为14.08%;而B组患者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8例颅内出血,颅内出血率为11.26%,两组患者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显著(x2二0.254,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