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pdf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pdf

ID:53021100

大小:354.1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12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pdf_第1页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pdf_第2页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pdf_第3页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等农业教育,2015—5,5:10—13HigherAgriculturalEducation,2015—5,5:10-13DOI:10.13839/j.cnki.hae.2015.05.00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陈端吕,彭保发,王亚力,熊建新(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415000)摘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协同理论适用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耦合体系的有效手段。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需求分析,建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架构,提出目标定位是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的核心,专业设置是协同创新模式结构的骨架,课程

2、设计是协同创新模式内容的优化,支持保障系统是协同创新模式实现的保障。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模式;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981(2015)05—0010-04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又包一定成效,但由于存在产学研协同的范围过窄,主体括若干子系统,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结合和资源集成尚不够明显、各主体定位不太清晰、及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需要人才培合作的科技含量较低、合作的主动性不足、成果转化养模式的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I2J。高校人才培率不高等问题,高校缺失利益驱动的自

3、愿协同养模式存在基础性和超前性统一、稳定性和灵活性统创新。一共性和个性统一等特点],其体系结构是一个典、针对上述问题,“2011计划”要求高校内部各学型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协同理论适用于人才培养模式科、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应加强合作,优化以研究,可以作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耦合体系的有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构建多学科合效手段。协同理论是以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开放系作创新平台,健全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统在一定条件下内部诸要素、诸层面和诸子系统之间协同创新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地方高校,通过非线性的协同机制。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应当成为开展协目前

4、,协同理论已被运用于教育改革的多项实验同创新的主要突破口_l。“2011计划”实行以项目中,而且已有成功经验证明其对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为单位的形式,按项目申报和审批,为地方高校带来意义j。实践中也已经提出了教师协同、学生协同、了全新的参与机遇和模式¨。随着“2011计划”的师生协同、师生与企业协同多赢的教学模式_6]。但全面推进实施,协同创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从系统的角度看,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史阶段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相对单一,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国家创新求,培养途径不够清晰有效,课程体系

5、及内容与经济体系框架下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部门多主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等。实践方面,学校、企业体互动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和科研机构在相互协作,突出自我优势的基础上,在一、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的需求分析建立教学与实践的多种结合形式与新机制方面进行(一)目标范围与边界分析探索,出台了产学研协调集成能力的政策举措,收到1.目标层次与范围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以“2011计划”为导向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协同机制研究(BIA120067)。收稿日期:2015—05—10作者简介:陈端吕(1965一),男,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资源环境

6、。■教育发展研究EDUCATIONALDEVELOPMENTRESEARCH总287期陈端吕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协同的突出特点;第三是协同主体适应能力,即多主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要求,抓住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体对环境变化的反映和适应性协同。环节,以协同创新为导向,注重系统的开放性与耦合(三)体制与机制分析性,保证目标的实现。开放性是吸纳创新要素,构建体制与机制是针对主体相互作用在边界内的引规模稳定、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平台。耦合性是以创导和协调问题。合适的体制为功能实现提供了必要新主体互动和创新资源共享为纽带,以协同创新中心的组

7、织结构条件,为每个主体提供功能发挥的最优为依托,以全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开展多主体协同创化,体制与主体匹配,让每个主体在最合适的空间位新。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影响因素、协同能置,以最合适的关系相互作用,从结构上避免产生或力基本结构、协同效应,剖析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或系少产生系统内耗。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的协同目标,需统之间的协调性产生的新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目标层要打破主体问的体制壁垒,建立与这些资源隶属单位次的划分与范围界定。总体目标为: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协调机构,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为平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