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58495
大小:257.9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7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_基于1978_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2月JoumalofShan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Feb.,2011第33卷第2期Vol.33No.2国民经济管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胡雪萍,李丹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文章利用索罗模型对1978~2009年中部地区的产出和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TFP)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回归,得出了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要素的增长率和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978~2009年间中部地区产出的大部分贡献来源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
2、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比较小。因为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中部地区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集约型增长,实现“中部崛起”。[关键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资本;贡献率;索罗模型[中图分类号]F015;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56(2011)02-0017-06AnEmpiricalAnalysisofEconomicGrowthFactorsInCentralChina———BasedontheTimeSeriesDatafrom1978to2009HUXue-ping,LIDan-qing(SchoolofEconomics,ZhongnanUn
3、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0,China)Abstract:ThispaperfirstlyusestheSolowGrowthModeltoeconometrically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GDPandeconomicgrowthfactors:capital,laborandTFP(totalfactorsproductivity)from1978to2009incentralChina.ThenthepapercalculatestheelasticityofcapitalGDPandtheelastic
4、ityoflabortoGDPandthegrowthrateandcontributionrateofeachfactor.Theresultsshowthatthemostpartoftheoutputcomesfromcapitalinvestment,whilethecontributionoflaborandTFParesmallincentralChina.Asaresultofthefactthateconomicgrowthisnotsustainableifitislargelydrivenbyextensiveuseofcapital,centralChinaneedsto
5、changethemodeofpromotingeconomicgrowth,soastograduallyrealizeintensivegrowthandthegoalof“theriseofcentralChina”.KeyWords:centralChina;economicgrowth;capital;contributionrate;SolowModel一、引言间;三是机器的发明使同一个劳动者可以从事多种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亚当·斯密、大卫·李工作。李嘉图(1817)则围绕着收入分配展开对经济嘉图、马克思等许多经济学家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增长的分析,他悲观地认为,由于收益递减规律
6、的作对此展开了研究。亚当·斯密(1776)认为,可以通过用,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会停止。此后,大批经济学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量和提高劳动的效率来促进经家围绕着经济增长到底由哪些要素推动这一问题,济增长,并强调分工和资本积累对提高劳动生产效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马克思(1872)把影响率具有重要意义。斯密认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纳为人口(劳动力)、资本积累和三种途径:一是分工可以使工人的工作技能得到提劳动生产力。熊彼特(1912)强调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高;二是分工的细化节省了在不同工作间转移的时推动作用,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收稿日期]2010-12-23[作者简
7、介]胡雪萍(1965-),女,江西铜鼓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发展经济学;李丹青(1985-),女,湖北咸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是发展经济学。·17·[2]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6.24%、13.74%。曹吉云(2007)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之中,以实现对生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分别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