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058519
大小:2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2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及时地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自己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探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活动。 一、教学反思的方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如自我回顾,课堂信息提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切磋、集体探讨反思,观摩他人教学榜样对比式反思,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反思,专家的讲学、网络论坛交流反思,召开学生座谈会反思,检查
2、学生作业反思等。此外,一名反思型教师还要做到:不停地实践,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投入到学生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教学工作,还要不停地学习教育理论。反思型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教育本身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步骤及反思内容 1.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反思 在备课阶段进行反思,有助于发挥教师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反思:这节课要达
3、成哪些教学目标?其背后更深远的意义何在?这一课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采取的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吗? 2.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思 (1)学生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反思: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善于合作、交流、勇于发现?是否善于自学? (2)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本人角色的把控程度的反思:反思一下教师的角色是否转化,是否把课堂还给学生? (3)教师对课堂教学环境营造的反思:是否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4)
4、教师在课堂教育技术运用中的反思:是否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或方案能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 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在实际过程中,注意教学的有效性和程序的恰当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3.完成教学目标后的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总评整体教学,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过程的合理,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
5、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对教学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功,找出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施行?为什么?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假如再教这个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做怎样的更改?总之,在教学实践完成后进行反思,对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帮助至关重要,要反思问题——反思一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还要反思对策——反思一下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具体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才能使教师由知识性教师向研究型
6、教师转型。 《合数与质数》的教学反思 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7、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
8、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