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导学案.doc

《庖丁解牛》导学案.doc

ID:51579990

大小:1.21 M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3

《庖丁解牛》导学案.doc_第1页
《庖丁解牛》导学案.doc_第2页
《庖丁解牛》导学案.doc_第3页
《庖丁解牛》导学案.doc_第4页
《庖丁解牛》导学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庖丁解牛》导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案年 级:高二年级使用时间:2014年12月主备人:直静审核人:卢桔张洋使用人:卢桔张洋课题《庖丁解牛》课型新授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二、过程与方法: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教学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1朗读法2分析法3引导法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教学重

2、点:了解庄子及思想;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关于养生主的解释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

3、,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复备栏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二)关于作者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

4、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

5、后学之手。关于课文出处: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今天我们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二、自我检测1字词正音:踦yǐ(支撑,接触)騞huā(象声词)卻xì(同隙,空隙)窾kuǎn(空)綮qìng(结合处)軱gū(大

6、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惧)謋huò(象声词)2解题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三、合作探究1诵读课文。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四、课堂评价本文共4段,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1)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第二部分(2、3)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4)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五、巩固练习完成新学案基础习题。六、备课组交流反思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庖丁解牛

7、的高超技巧。教学难点:庖丁解牛和“养生”之道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二、自我检测翻译文中句子。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三、合作探究1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

8、一种艺术的享受。3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明确:(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国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