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311023
大小:720.0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3-21
《《广州市地陷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广州市地面塌陷区域分布与形成原因调研报告制作人:广州市地面塌陷的简要介绍地面蹋陷是指地表岩体或土体受自然作用或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者过程。地面塌陷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广州市地面塌陷灾害频繁发生,近10年来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塌陷类型分为岩溶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从化市、增城市、广花盆地的花都区、白云区和荔湾区的隐伏石灰岩地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地面塌陷灾害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
2、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于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所致;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于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盾构掘进等。广州去年地陷灾害增加750%去年广州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一千二百七十宗,其中规模较大的三百八十九宗,共造成一人死亡,二十间房屋倒塌,为避险转移安置群众达一千三百多人次,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五百多万元。其中崩塌是广州市突发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地面塌陷的发生机率也大幅提高,在已调查的三百八十九宗地质灾害中,崩塌三
3、百六十宗,占总量的九成二,地面塌陷十七宗,占百分之四点四,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比前年增长了百分之七百五十。从发生区域来看,从化市、南沙区及萝岗区是广州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全市十区两市中,仅从化市、南沙区和萝岗区占全市的八成六。白云区、荔湾区等老城区由于人口、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密集,是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广州地面坍塌之案例一2008年12月21日,广州白云区两栋房屋因路面塌陷下沉6米,共有73栋房屋受到影响,涉及面积5000多平方米,受影响人数达381名。事件的初步原因是该区域岩溶发育,村民建民房采用钻孔灌注桩,遇
4、石灰岩地带的“溶洞”现象而引发地质自然灾害。12月19日下午4时15分,广州市白云区夏茅村沙园坊因路面塌陷导致两栋房屋下沉6米,其中一栋倒塌,周围10余栋房屋倾斜或出现裂缝。当晚300多居民在临时安置点过夜,尚未接到伤亡人员。目前,有关部门对以事故现场为中心、周围约100米为半径的区域进行封锁,1000多名居民被疏散出来。据了解,事故是由于夏茅村经济联合社“沙园坊”一起私人建房钻桩时遇石灰岩地带的“溶洞现象”而引发的。广州市白云区夏茅村沙园坊,临时安置点的居民广州地面坍塌之案例二2009年4月19日凌晨1时30分,广州荔湾区桥
5、中西海南路15号门前突然塌下去一个30平方米左右、深达2米的大坑。据了解,这次地陷还差点引发事故,“一辆经过的泥头车差点掉进去。”一目击者告诉记者。据了解,西海南路仅在去年就地陷过两次,都是大面积地陷,均导致房屋倒塌,附近居民被疏散。中午12时左右,荔湾区市政工程维修处派人对地陷处进行抢修。工人告诉记者,这次地陷是由于排水管下沉引起的,“排水管下面空了,管子就沉下去了,地面也跟着沉下去”。据悉,去年年初西海南路发生地陷后,广州市地质调查院组织专家对桥中地域进行勘查,初步判定是因地质灾害造成。这一区域处于广从断裂构造破碎带内,在
6、地表河水、地下水的侵蚀下容易产生岩溶、土洞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广州地面坍塌资料图2007年9月2日,广州市新塘镇107国道旁的一家制衣厂的门卫室处发生地陷,门卫室的房子陷进了大坑,只剩下一个角露出地面。两名保安受伤。广州市东晓南路进入了地陷的恶性循环。自15日东晓南路晓港湾公交车站后出现一个10平方米的大坑之后,前晚10时左右,一辆满载服装的货车陷入了位于东晓南路和南洲路交界处马路中央的一个直径一米的坑洞内。两次地陷时间相差不到20小时,位置相隔100米左右。东晓南路俨然成为地陷事故的高发地带。广州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域6个地区
7、从化市东北部、增城市东北部花都区北部、从化市西部从化市中部、增城市东北部广花盆地广州市市域中、南部大型人类工程活动场地及周边地区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市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市国土资源部门将组建全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小组,在市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各区、市也要建立相应的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小组,负责本区、市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各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将防治任务逐级明确到单位到人,确保
8、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地质险情时,能够及时进行抢险救灾。(二)健全防治、抢险、救援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度,坚持汛期巡查和值班电话制度,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标志,明确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预设医疗救治点,同时加强相关的科普宣传。灾害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