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浸泡的原理.doc

大米浸泡的原理.doc

ID:50795396

大小:25.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08

大米浸泡的原理.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大米浸泡的原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米浸泡的原理我们许多人在蒸煮大米之前,都有先将大米浸泡的习惯,但是你知道大米浸泡的原理是什么吗?大米浸泡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些变化又有什么影响呢?浸泡促进微量元素吸收大米中有植酸,植酸是一种有机酸,它能与蛋白质和矿物质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从而降低它们的消化吸收率。大米虽然并不是含钙量很丰富的食品,但它所含的植酸,不仅可以与本身所含的钙、镁结合,还可以在消化道中与其他食物中的钙、镁结合,产生不能为人体所吸收的植酸钙镁盐,大大降低人体对钙的吸收。除了钙、镁以外,植酸与身体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等也都能形成不溶解的盐类,进而影响这些重要微量元素在身体中的吸收、利用率。  大米

2、中虽然含植酸多,但同时也含有一种可以分解植酸的“植酸酶”。植酸酶在40℃~60℃环境下活性最高,因此建议,我们在淘米的时候,可以先将大米用适量的温水浸泡一会儿,然后再淘洗。(信息来源:诚邻粮食Neighborlyfood)温水浸泡的过程中,植酸酶非常活跃,能将米中的大部分植酸分解,就不会过多地影响身体中蛋白质和钙、镁等矿物质的吸收了。大米浸泡后的变化大米中的营养成分有许多是水溶性的,在浸泡过程中,一部分会随着水分向米粒内部转移,但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一部分会流失到浸泡的水中,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特别是水溶性B族维生素损失较大。所以,我们在蒸煮米饭或煮粥之前,应控制好大米的浸泡时间,减少营养

3、物质的流失。大米经过浸泡后,米粒颜色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和水温的提高而加深。实验证明,一般浸泡时由于淀粉酶活化,米粒中的糖类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变成褐色),从而加深了米粒的颜色。在相对低温(20~25℃)下浸泡,发生这种反应会较为缓慢。大米如果在吸水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蒸煮,大米外层淀粉受热要优先于内部,使得淀粉外部比内部先开始糊化,先糊化的部分会堵塞毛细管部分,使得内部吸水变得更加困难。用这样的加热方式做出来的米饭,如果在后面保沸阶段和焖饭阶段,采取和浸泡比较饱和的大米一样的工艺,米饭容易夹生。所以,大米在浸泡时,应该保证浸泡时间在30分钟以上,使大米吸水足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