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527669
大小:43.4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10
《2017年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CT/MR影像诊断基础一、颅脑(一)病变的基本CT表现1、脑实质密度改变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病灶的密度变化分为:(1)高密度灶:指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钙化、血肿、肿瘤等。(2)等密度灶:指密度类似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亚急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通常根据脑室、脑池的移位和变形或在周围水肿带的衬托下,可以判断等密度病灶的存在。(3)低密度灶:指密度低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部分脑肿瘤、囊肿、脑梗死、陈旧性出血、脑水肿或脑脓肿等。(4)混杂密度灶:指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度的病灶,如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和畸胎瘤
2、等。2、结构、形态改变 发现病灶后,还应该注意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数目,病灶内有无出血、坏死,以及病灶周围有无水肿、中线结构是否有移位、脑室和脑池的大小、形态有无变化等。3、对比增强改变 根据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血供情况的差异,注射对比剂后,会产生相应的密度改变,从而能更好地显示病灶。(二)颅脑常见疾病的CT表现1、颅脑损伤 (头皮软组织伤、颅骨损伤、脑实质损伤)(1)颅骨骨折①颅盖骨折:多为线性骨折、凹陷骨折,骨折片陷入颅腔,压迫脑组织;位于大静脉窦部的骨折。②颅底骨折:颅底骨折绝大多数是线性骨折,个别为凹陷骨折
3、;按其发生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CT表现:CT是颅骨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表现为骨折的连续性中断、移位,还可见颅缝增宽分离;并能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氛围和周围的脑水肿,以及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等情况。颅底骨折常累及颅底孔道,从而损伤通过的神经血管,并可发生鼻窦粘膜增厚、窦腔积血;前中颅底骨折多见,前颅底筛板骨折易造成脑膜撕裂,形成脑脊液鼻漏;中颅底骨折易累及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2)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CT表现:①损伤区局部低密度改变:其
4、大小从几厘米至全脑,形态不一,边缘模糊,白质区明显。约有1/3为多发病灶。低密度区数天至数周后,有些可以恢复正常脑组织密度,有些进一步发展为更低的密度区,提示脑组织软化。挫裂伤重并且范围大者,晚期可出现脑内囊性病灶。②散在点片状出血:位于低密度区内,形态常不规则,有些可融合为较大血肿。3~7天开始吸收,1~2个月完全吸收或遗有低密度区。③蛛网膜下腔出血:较重的脑挫伤常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大脑纵裂池、脑池、脑沟密度增高。但数天后密度即减低、消失。④占位及萎缩表现:挫裂伤范围越大,占位效应越明显。表现为同侧脑室受压
5、,中线结构移位,重者出现脑疝现象。水肿高峰期过后,占位征象逐渐减轻,后期出现脑萎缩征象。⑤合并其他征象:如脑内血肿、脑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内积气等。2、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积聚在颅腔内达到一定体积,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受压和颅压增高症状,称为颅内血肿。(1)硬膜外血肿: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CT表现:平扫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梭形)高密度区,边界锐利,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可跨中线),血肿密度多均匀。后期血块完全液化呈低密度,可见占位效应。(2)硬膜下血肿:颅内出血积
6、聚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CT表现:急性期表现为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硬膜下血肿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但不跨中线),由于常合并脑挫裂伤,故占位效应显著。(3)硬膜下积液CT表现:可直接显示硬膜下积液,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与脑表面间薄的新月形低密度区,其密度略高于或等于脑脊液密度。局部脑回轻度受压。3、脑血管疾病(1)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见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主要病因是脑的大或中等管径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
7、成,导致管腔狭窄、闭塞。CT表现:①脑组织内的低密度区,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阳性表现或仅显示模糊的低密度区。24小时后CT检查可显示清楚的低密度区,其特点是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②占位效应:脑梗死后2~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此时可有占位效应。③脑萎缩:一般在脑梗死1个月以后出现。腔隙性梗死: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CT表现:基底节区或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为10~15mm,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4周左右形成脑脊液样低密度软化灶。(2)颅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非
8、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CT表现:①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灶,CT值在50~80Hu,灶周出现水肿,血肿较大者可有占位效应。②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灶周水肿由明显到逐步减轻;血肿周边吸收,中央仍呈高密度。③慢性期: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病灶大者呈囊状低密度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