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254288
大小:4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07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练习题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 ( ) 毫米的微小物体。2、放大镜又叫( ) ,它具有( )、( )、( )的特点。3、放大镜能放大物体 ( )的功能。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 )功能。5、用放大镜看电视机和显示器的屏幕,发现是由()()()三色的小点组成的,也称为光的三原色。6、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7、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磨制而成的。8、最早提出放大装置应用的是英国主教(),他的学生()设计并制作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近视镜
2、是()镜,()薄()厚。9、水滴也具有放大镜的功能。()10、老花镜也是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放大镜的 ( )有关,( )越大,放大倍数越大。2、( )透镜的放大倍数最大。7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 )。4、放大镜的凸度越大,它的放大倍数就( ),获得的物体的信息越( ),透镜的视野越( )。第二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的身体分为()、 () 、 ()三部分,头部有 () 对触角,胸部有() 对足。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蟋蟀的耳朵在 () 。3、草蛉和草蛉的幼虫
3、都是()的天敌。4、观察蚜虫可以利用()倍的放大镜。5、昆虫头上的触角相当于(),可以分辨(),还可以感触物体,保持平衡,比人的鼻子灵敏的多。6、苍蝇的眼睛是(),是由很多()组成的,看到的图像是拼凑成的。7、蝴蝶翅膀上的彩色粉末是彩色的(),其实是扁平的()。8、昆虫的眼镜都是复眼。()9、蚕蛾的触角是棒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10、蚜虫是害虫,靠吸食植物嫩茎的汁液为生。()11、蚜虫可以直接由雌性蚜虫直接生小蚜虫。()12、草蛉的幼虫很善于捕食蚜虫,有“蚜狮”之称。()13、蚜虫和草蛉都属于昆虫,都有一对触角三对足。()第三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1、晶体是有()的()体物质。72、我
4、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 ()()()() 等。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和 (),我们经常采用的蒸发就是利用了()的方法。 。4、透明的物体(一定 不一定)是晶体。5、自然界中的所有固体物质都是晶体。()6、雪花也是晶体,都是六角形的。()7、冰也是晶体,能磨制成放大镜。()8、所有的晶体都能用肉眼看到。()9、制作晶体时用浓的食盐溶液更容易看到食盐的晶体。()10、你知道的非晶体有:()()()()等第四课 怎样放得更大1、 ()的发明,使人类步入了微观世界。2、()生物学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且观察到了()。3、电子显
5、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4、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显微镜是() 。5、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放大效果更好是因为()6、观察细菌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7、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无限的。()9、写出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7第五课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1、细胞最早是()国的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的。2、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 ()的()才能在 ()下 观察清楚。3、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写出显微镜的主要结构:4、写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5、在制作玻片标本的过程中,盖玻片应该 () 慢慢盖到标本上面,盖玻片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 ()。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6、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7、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是()。8、显微镜里是凸透镜的镜片是()和(),反光镜一面是(),一面是()。光线比较暗的时候用()。9、用显微镜观察时,先用高倍物镜再用低倍物镜。()10、用显微镜观察时,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1、调节旋钮逆时针转动镜筒往上,顺时针镜筒往下。()12、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内表皮细胞是圆形的。()13、写出下列工具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标本时的作用:7小刀:镊子: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碘酒:盖玻片:吸水纸:第六课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1、除病毒以外的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 ()组成的。2、叶
7、子表皮上的气孔的作用是()3、() 的建立,被誉为()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4、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其中有 () 的缘故。5、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6、蓖麻叶中每平方毫米的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7、细胞也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等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8、生物的细胞都很小,必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9、我知道的常见的微生物有()()(7)等,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