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动手实践.doc

浅谈数学课堂动手实践.doc

ID:50248779

大小:8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5

浅谈数学课堂动手实践.doc_第1页
浅谈数学课堂动手实践.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课堂动手实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例谈数学课堂动手实践晋江市第二中学洪秋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为改变“边讲边问”,“精讲精练”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通过动手实践,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动手实践中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身边的教具或简单模型,学牛易办也易做到,更使学牛觉得数学知识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牛的牛活经验相联系的。动手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观察、猜想和思维能力。情景1

2、,在学习《含30。角直角三角形性质》时,为了学生体验、理解直角三角形性质,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因为学生手中都有两块三角板,布置小组合作学习。①量一下一块含30。角三角板的最短边和最长边,并思考这两边长度的关系?学牛动起手来,很快就得到“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②再问怎样证明任何含30°角直角三角形这个结论成立?运用学生相互间全等的两块含30°的三角板拼拼或重叠部份,来证明这个结论?小组内积极动手相互讨论,再由老师适当点拨,同学们一会就出现了以下两种拼法。

3、图1,证明:TZAOB二ZA0C二RtZ,/.B.0、C在同一直线上・・・ZB二ZC二60。/.AABC为正三角形,・・・0B二0C二*BC二号AB二*AC.图2,证明:VZ0BC=Z0CB=60°/.AOBC为正三角形,VZAB0=Z0CD=ZA=ZD=30°,/.BC=OB=OA=OC=OD,ABC=^AC=pD.③问学牛有没有其它的拼法,上面的两种证明给学牛打开了思路,增加了兴趣,连教师也图3想不到,学牛竟然又出现了以下几种拼法及证明:图3,易证△AOB、ACOD为正三角形,△OBC为含30。的等腰

4、三角形,因此,0B二0C二0A二0D二AB二DC.图4,连DE,易证ADEB为正三角形,AADE.ADEC为含30。的等腰三角形BD二BE二DE二AD二EC。图5,作0E丄BC,得厶ABOAEBOAECOADCO,AB二BE二CE二CD。④再问直角三角形,只有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能否有这条直角边所对角为30°?能否用刚才的拼图进行说明?相对于这一问,有了上面几种思路的基础,也容易得到问题正确结论,毋须多说,上述这一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落实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把以等腰、等边及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巩固

5、。情景2,新课标对繁复几何论证作了调整,同时也加强了几种变换的运用。我在特殊三角形复习课时结合二者内容。设置如下动手实践活动(课前要求同学们准备剪刀、厚纸)首先提出问题。例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边BC、CD有两个动点M、N,若ZMAN二45。不变,问BM、DN与MN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做法:要求同学们按小组进行合作探究①剪边长约为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画上相应线段、标上字母。②量一量三条线段关系。③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等能发现什么,比如全等三角形等。BMC通过一段时间小组实践,教师适当启发

6、,小组很快找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①把AAND剪下与AABM拼在一起,发现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②有的小组发现不剪下只要把△ABM、AAND沿AM、AN分别对折就可得到结论BM+DN二MN,在此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导,一方面可用全等思想,另一方面可用几种变换的思想得到本题两种简单说理方法。解析(一)图1、本例虽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二次全等进行推理论证,但过程较繁复,可运用旋转对称。・.・AB=AD把AADN绕A顺时针旋转90。得AABEVZABE=ZD=ZABC=90°・・・E、B、M在同一直线上・・•Z

7、EAM=ZBAM+ZDAN=900—ZMAN二450/.ZEAM=ZMAN,且AE二AN・•・AAEM和△ANM关于AM轴对称・•・EM二MN即BM+DN二MN解析(二)图2利用轴对称思想•・•ZMANM50・•・ZBAM+ZDAN二45。,且AB二AD把ZABM和ZAND分别沿AM、AN对折,则AB和AD重合于AE,且ZAEN二ZAEM二90。NC由此M、E、N在同一直线上,醐+DN二HE+NE二HE数学课堂引入动手实践,从课后调查发现学主一方面增强学主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对知识的巩固和深

8、入性。既培养动手能力,又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因动手实践常常在相互合作中完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