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178020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6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超重和失重》参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素材经分析、加工,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和品质。通过教学的生活化,用反思、修正、逐层递进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
2、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师生评价(提问)、生生评价(组间交流)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谈谈我学到了什么?)等现场的动态反馈,针对反馈情况,及时做出适切性评价和教学调整。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2.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
3、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
4、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6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四、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设定
5、以下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科学探
6、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七、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弹簧秤悬挂钩码实验(二人或四人一组)演示实验:矿泉水瓶、水,航天员在飞船当中的失重状态剪辑录象。八、教学过程演示1:让学生观看宇航员的太空生活视频。演
7、示2:放映与超失重有关的图片。6呈现学习目标:(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2)什么样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3)超失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4)超失重是否是重力发生了变化?(一)新课教学定量分析:通过对弹簧秤下悬挂的物体(台秤上支持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利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得出示数应该是拉力或压力的数值,在平衡条件下等于重力。问:总等于重力吗?1、分组实验——感受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1)实验内容如图所示,在弹簧秤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弹
8、簧秤示数的变化。将实验现象填列表格:运动情况项目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T与G的关系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 (2)分组实验,发现问题6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分组实验,组内讨论交流。记录实验中发现的现象,以及想知道的疑问。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式和交流问题,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3)提出概念请一组同学来回答实验结果:老师通过学生给出的结果引领学生得出超失重的定义。物体对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