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593541
大小:21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02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同步试卷(II )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同步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2分)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的读音和字形正确的一组()A.哺(pǔ)育 九曲(qū)连环 污秽(huì) 田垄(nǒng)B.重荷(hé) 踌躇(chóuchú) 深邃(suì) 妇孺(rú)C.博(bó)学多识 积攒(zhǎn) 蟠(páng)龙 嶙峋(línxún)D.祈(qí)祷 雪霁(jì)
2、 睥睨(pìnì) 污秽(huì)2.(2分)“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诗句中的“母亲”原是名词,用副词“最”字修饰后变成了形容词,下列划线的词语,哪一项用法与此相同?()A.他很宝贝自己的衣服. B.班长的行为十分商人. C.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D.我对他的印象好好不深刻. 3.(2分)下面句子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今/齐地方千里 第8页共8页4.(2分)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
3、天公试比高。(比喻拟人)B.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借代)C.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对比)D.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对偶)5.(2分)选出下面翻译正确的一项()A.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狗蹲坐在前面。 B.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他)。 C.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往前走,和屠户互相瞪着眼看。 二、文言文阅读(共3题;共59分)6.(20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4、,必以情。(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7.(17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炳烛而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曰:“善哉!”第8页共8页【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③暮:晚。④何:为什么。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烛:光明,显著。⑥为人臣:做臣子的。⑦壮:壮年,古人三
5、十岁以上为壮年。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臣闻之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 ④善哉(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 D.何不试之以足 (3)翻译句子。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8.(22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
6、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
7、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第8页共8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虽然 ________②秦王不说 ________③天下缟素________④长跪而谢之 ________⑤寡人谕矣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