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2).doc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2).doc

ID:49548516

大小:264.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3-02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2).doc_第1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2).doc_第2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2).doc_第3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2).doc_第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2).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汉语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工具书一、字典辞书的基本方式(一)编排方式:1、部首和笔画;2、音序;3、号码。(二)注音方式:1、直音;2、反切;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三)释义方式:1、直训;2、描写;3、义界;4、譬况。二、常用工具书(一)应用类工具书:1、《康熙字典》;2、《中华大字典》;3、《辞源》;4、《辞海》;5、《新华字典》;6、《现代汉语词典》;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8、《汉语大字典》;9、《汉语大词典》。(二)专业类工具书:1、《说文解字》;2、《经籍纂诂》;3、《经传释词》;4、《词诠》;5、《诗词曲语辞汇释》;6、《尔雅》;7、《方言》;

2、8、《释名》;9、《广雅》;10、《广韵》;11、《助字辨略》。第二章文字一、汉字的性质与特点(一)性质。(二)特点。二、汉字的源流(一)起源:假说,图画与契刻。(二)流变:1、形体演变;2、载体演变。(三)汉字衍变的趋势:1、简化;2、标音化。三、汉字的结构(一)“六书”的形成过程:1、名称的出现;2、细目的出现;3、说解的出现。(二)“六书”的说解:(以许慎《说文》为主)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3、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5、转注:建类一首,同义相受

3、,考老是也;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三)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及特殊情况1、位置:2、特殊位置:3、省形与省声:四、汉字的应用(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二)异体字: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三)假借字:1、本无其字的假借: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2、本有其字的假借:原先有专门造字,但由于各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也称通假。(三)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四)区别:注意几个应用的区别。第三章词汇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特征(

4、一)单音节词为主。(二)向多音节词演变:1、换一个词;2、加词缀(词头或词尾);3、同义或反义叠加。(三)一词多义现象普遍。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基本表现:1、基本相同;2、古用今废;3、完全不同;4、有同有异。(二)旧词死亡之因:1、历史事物的消亡;2、社会观念的改变;3、被别的词语取代。(三)古今词义的差异:1、意义的多少不同;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3、词义的轻重与感情色彩不同;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四)词义变化的类型:1、范围上看:扩大、缩小、转移;2、感情色彩上看:褒、贬、中三者的转化。 三、单音词、复音词(一)单音词:(二)复音词:1、单纯复

5、音词:联绵词(词无定写,不可分训,双声叠韵)叠音词(注意与重叠词的区别)2、合成复音词:偏义复词 四、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一)概念。(二)探求本义的方法:1、分析字形;2、考核文献用例及字书解说。(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及方式:1、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到虚。2、方式:连锁式;辐射式;综合式。(三)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相似;相关;相因。 五、同义词辨析(一)概念及分类(二)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2、性状情态不同;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4、侧重点不同;5、感情色彩不同;6、语法功能不同。第四章语法一、词法(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类活用使

6、动用法;意动用法。(二者的区别)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二)虚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1、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亦称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词副词2、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无定代词、疑问代词、辅助性代词3、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然、然则、然而等4、介词:于(於,乎)、以、因、为、与等5、语气词:句首、句中、句尾6、词头,词尾 二、句法(一)判断句:1、概念;2、形式;3、特殊表达功能。(二)宾语前置句:1、概念;2、种类。(

7、三)被动意义表达方式(被动句):1、概念;2、类型(无标志;有标志)。(四)句子成份的省略第五章训诂一、相关概念(一)训诂:是对古书中各种语言现象的解释。(二)训诂学: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训诂体例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 三、训诂内容(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四、训诂方法(一)形训—以形说义(二)声训—因声求义(三)义训—据文证义 五、训诂术语(一)曰,为,谓之(二)谓,言(三)貌,之貌(四)犹(五)之言,之为言(六)读为,读曰

8、(七)读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