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ID:47826920

大小:23.3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1-17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_第1页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_第2页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_第3页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_第4页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作者:陈晓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中华名族名人辈出,文化荟萃,具有极为可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儒学精髓,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举措,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思想广阔,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那么,追究儒家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和谐”要先了解何为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确立及儒家文化的发展史。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

2、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并且,也由此奠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学说体系。追究其渊源,儒家学说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居于世家之首。并且后来著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著名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儒家思想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但无论是从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理解,有三点是共同,即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提出“

3、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这些思想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春秋时期怒国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思想中的“礼”、“仁”、“中庸”构成了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从“礼”出发,发展了“仁”的思想,总结出自觉的“中庸”观念体系,因而是儒学发展成为了一宗学派,“礼”的观念只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和综合,而“仁”和“中庸”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孟子,战国时期人,孟子得以发展和扩大了儒家

4、思想文化,他的思想是“孔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及世界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孟子》一书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仁政”的提出的根据是人性善,并且一直影响着孟子的整个思想及人生的处事态度。荀子处于百家争鸣的晚期,以儒学为基本立场,兼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比较开放的儒家学说,综其三大儒家的思想,都离不开“和”、“仁”、“德”的思想,因此,对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儒家思想称为现代思想的基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

5、供了思想基础。一、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的观念,早期的《尚书》、《诗经》、《国语》等重要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和”这一个名词及思想观念。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又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理解为事物的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和方式,《荀子天论》中荀子的说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淮南子》说到:“阴阳合而万物生”到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所生成者”都把“和”视为不同要素或不同力量之间的互相统一。从人道主义上说,“和”往往表现于一种价值观念,人与天或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

6、,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维度。在传统的儒学中,“和”即既与天人之辩相关,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论语学而》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所说的礼,即指普通的规范体系,又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体现于交往过程的伦理原则。《荀子王制》篇中提到: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所以在荀子看来,人的存在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组织,“和”构成了社会凝聚

7、的条件。孔子拈出“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便是以“中和”为常道。《老子》篇中说道:“长短之相行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长短、高下、声音,先后对待的互形、互盈、互和、互随,这是自然的永恒现象,这种永恒的现象意蕴着“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不仅中与和对称,而且为阴阳协和的气,阴阳对待。庄子认为,中和的自然转向此自然是人化自然,换言之是人关照下的自然,是人视域内的自然。《庄子天道》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地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以人和,天

8、和,人和人乐,天和天乐,而达天下和乐的中和之美境,儒家的孟子、荀子以仁义为乐的人为中和为美为其重要标志的。孟子的学说凸显人的价值和作用,是基于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最重要的体现,孟子早就告诉我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便可协调天时和地利,使天时和地利有着人的发展和智能创造。荀子集先秦思想之成,既不否定道与自然的中和之美,并协调儒家有为中和之美。他认为“中”即指合乎礼仪和先王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