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024029
大小:22.4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7
《经验交流材料我对生本课堂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经验交流材料我对生本课堂认识今春我参加了生本课堂的学习,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针对学习和尝试的结果谈一些看法 对于学到的情况不做具体汇报,一句话我所见生本课堂的模式不是一个课堂模式,而是一个学校的管理模式。 其次结合所见,所学,谈一谈生本课堂到班级的基本形式的构建。 1、是要组建有效的学习小组。 成员确定:通过这学期的摸索,我认为小组的成立以4人为最好,大班不超过5人,小组的成立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一般是一个优等生,二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个性特征
2、,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家庭背景要有合理的搭配,每个小组都是一个班级的缩影。 组长的选配:要具有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综评能力,能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小组长要在上课前收齐小组各成员的前置性作业,给出适当的评批,小组讨论时要迅速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并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最终小组长汇总解决不了的向其他组或教师请教,并能安排组内展示。 2、是要制定有效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案,今年周主任给我制定了一份导学案模式,我认为切实可行,首先是课前预习,二是预习提纲,三是设疑导入
3、,四是展示互动,五是教师点拨,六是归纳反思,七是达标测评。其中,课前预习与预习提纲是课前完成的。 这些过程的制定要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是从教师的教出发,重点是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是传授的结果而非学生“学”的过程。 3、是要完善小组的评价机制 我们班的评价也实行了奖惩制度,评价不只限于学习效果,我们设计了班级个人卫生,课堂表
4、现能力,小组纪律,小组转差效果,小组单元考评后的综合指数等,做到一天一评,一周一总,一学期评价一至三个模范组并实行奖励。 4、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要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在对问题理解肤浅的时候进行引导,学生出现错误和失误时进行引导,学生南辕北辙时进行引导,在学生思维局限是给予引导,使其思维更加宽广,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利用学习资源等。 第三方面我想谈一下课堂环节和自己教学的一些肤浅尝试
5、。 我想课本课堂虽然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但教师仍然是主导,是引路人,课堂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分为以下五步: 1、教师课前好导学,学生课前小研究 教师导学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他重在指导、引导学生去学习,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教师的导学要对课堂有预见性,教师能够初步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多种思维,可能出现的错误等有大胆的预设。教师的导学要有启发性。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去研究、探索。教师的导学要有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
6、必须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直接引申到四边形、五边形…….。教师的导学要有层次性数学教学中练习作业也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和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检验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达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促进差生、提高优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客观差异性,鼓励差生、中等生在完成自己的练习后,尝试高层次组的练习,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做到浅者
7、深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益。 学生的课前小研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贯彻“先学后教”的重要举措,学生的课前小研究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目标、问题、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利用学习资源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一般要做到,问题标注,让学生在课前将不懂的问题标注出来,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其次是尝试练习,只有尝试练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只有教师课前的好导学,学生课前的小研究的第一步双边活动,才能为有效的课堂做好铺垫。 2、教师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大胆合作 教师的课堂主动参与
8、实施生本课堂,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低、效果优劣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小组合作的发挥,影响着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只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具体应体现在:1、要具有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能力。对于一堂课好坏情况,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内容,解了多少习题,做了几个实验,分析了几个实例等等,而是看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多少。2、要能够使多种学科的知识得到有机渗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