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摘要】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35例肿瘤患者中,食管癌21例,根治手术18例,探查3例;贲门癌14例,根治手术12例,探查2例,对食管癌贲门癌的术前准备、营养支持及手术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木组手术切除率86.7%,发症发生率37.2%、手术死亡率5.71%,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手术切除是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最佳方法,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处理并存病,加强围手术期营养,适当的麻醉及手术方式,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2、。【关键词】高龄;食管癌;贲门癌食管癌贲门癌是老年人的常见病[1],临床以晚期病例多及合并症多为特点,致使病死率高于其它年龄组。因此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我科自1998年至XXXX年间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高龄食管癌贲门癌35例,现结合临床就其外科治疗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70〜78岁,平均74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3个月,13例;3~6个月,12例;6个月8例,其中完全梗阻2例。食管癌病变位于上段3例,中段10例,下段8例,长度2~8c
3、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腺鳞癌3例,其余均为鳞癌。本组患者按UIC0(1987年)TNM分期:1期4例,IIa期12例,IIb期44例,III期5例。1.2合并症:本组有26例(74.3%)术前合并其他疾病,其中慢性支气管炎13例、阻塞性肺气肿3例、陈旧性肺结核6例、冠心病6例、陈旧性心梗2例、高血压病13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心律失常5例、糖尿病8例、肝硬化1例。1.3手术方式:食管癌21例、根治手术18例、其中弓上吻合15例、颈胸腹三切口右颈吻合3例、其中1例为结肠代食管术、探查取活检3例。贲门癌14例、根治手术12
4、例,其中弓下吻合术10例,大部分胃切除2例。2结果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3例,肺部感染13例,其中肺不张4例,心律失常12例,心肌梗塞1例,心功能衰竭2例,术后血压低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喉返神经麻痹4例,吻合口痿3例。本组共有并发症13例(37.2%),其中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5例(17.4%),死亡2例(5.71%),死亡原因为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3讨论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的特点:①多属中晚期,术前合并症多;②误诊率高,本组误诊17例,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误为胃病或咽喉炎而延误诊断。故对高龄患者如出现上腹或咽喉部不适
5、时,应高度警惕,及时行上消化道顿透、胃镜等检查,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③手术后并发症多,所以围手术期处理极其重要。由于老年人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性变,机体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明显减少,因此其合并症多,手术耐受性差,术前要对其心肺肝肾等功能及营养状况做仔细检查。除一般检查外我们常规行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检查、心功能测定。如为糖尿病患者应定时测血糖。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及时纠正异常情况,术前准备一定要充分,我们的具体方法是: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入院后嘱行肺功能锻炼,术前3d给予抗菌
6、素及化痰药物处理;②高血压患者尽量将血压控制在理想值,将收缩压XXXX年生存率33.3%~44.4%,高于中青年患者[7],所以对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应抱积极态度,不可因高龄等条件差而放弃手术,但同时应注意因其体质弱伴随疾病多,手术风险大,严格的病例选择、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围术期管理是减少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关[参考文献】[1]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221-223・[2]王俊科•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监测及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6(7):387-388.[3]岳桂英
7、,余云.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J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33-135.[4]HigenbergJC.InhaIatonandivenousdrugsntheeldernt[J].SeminAnesth,1985,5(1):44・[5]LoCW,WaIkerWA.ChangesinthegastrointestinaltracturingenteraIparenteraIfeeding[J]・NutrRev,1989,47:193-198.[6]ShuZJ,LiS,ZhouZS.Histopathol
8、ogicstudyofcholestasisinducedbyparenteralnutrtionorintraperioneaIsepsisinrats[J]・PEN,1991,15:630-636・[7]卢诗杰,陈玉泉,杨捷生,等.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治疗评价一附35例报告[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1,7(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