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39190
大小:6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8
《酸枣仁汤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酸枣仁汤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酸枣仁汤加味治疗抑郁症50例疗效观察付新伟河南省南阳473000摘要:目的:观察酸枣仁汤加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抑郁症患者给予酸枣仁汤治疗,观察其疗效。结论:酸枣仁汤加味治疗阴虚内热型抑郁症疗效理想,副作用小,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关键词酸枣仁汤抑郁症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日渐增大,心身大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抑郁症的患病率日渐突显,因此,研究《金匮要略》治疗抑郁症的方药显得较为重要。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十
2、七九“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本证主要因为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上扰于心,心血亏虚,神明被扰所致。近年来,笔者应用酸枣仁汤加味治疗阴虚内热型抑郁症50例,临床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中,男10例,女40例,年龄20~60岁。全部病例经脑CT、核磁及其他检查,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未用其他有关药物。主耍排除以下四种情况:(1)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发作;(2)合并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3)有严重智力或重性精神病;(4)孕妇;(5)明显自杀观念及
3、有行动者。1.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2]o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CCMD-3)[3]。1.3治疗方法均用中药酸枣仁汤加味治疗,基本方「炒酸枣仁20g、茯苓10g、知母5g、川茸10g、甘草3g。若阴虚重者,百合、生地;烦躁多怒者,牡蛎、芍芍、石决明;火旺者,加黄连;喜悲伤者,可与甘麦大枣汤合用。另据证可酌加当归15g、茯神15g、柏子仁10g、龙齿20g、牡蛎25g、百合20g、合欢皮15g、夜交藤20g等。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15天为1
4、个疗程。1.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情绪低落消失,诸症好转;有效:情绪低落好转,言语较前增多,睡眠好转;无效:诸症无改善。2结果结果:上述50例患者治疗中,显效16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典型病例患者,张某,女,25岁,2012年5月30日来我校附院初诊。半年前,患者因失恋而出现心情低落,郁闷,进而失眠,时有厌世之感,晚间难以入睡,睡后不足半小时即醒,心神不宁,头晕心悸,咽干,神疲,健忘,纳差,血色无华,舌质红,苔薄口,脉细数。方药:酸枣仁汤加味。炒酸枣仁20g、茯苓10g、炒知
5、母5g、川茸10g、龙骨20g(先煎)、太子参5g、白术10g、山药10g、阿胶5g(怦化)、何首乌10g、石菖蒲10g、香附5g、郁金5g、丹参10g,服药方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温服,每次200mlo服药15剂,一个疗程后,患者心情平静,情绪郁闷好转,睡眠尚可,上述症状消失,随访未复发。4讨论抑郁症是指某种不愉快的心境和一定身体器官的功能紊乱,根据诊断标准,其程度从轻度的忧伤到重度的绝望、自杀企图等,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理状态或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和发病年龄广泛的特点[4]。本证因情志不畅,
6、谋略耗伤心气,营血渐亏,心失所养,神失所主;久郁伤脾,饮食减少,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脾两虚及肝郁气滞,乂导致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诸因导致抑郁及不寐。治宜补益心脾,疏肝解郁,养血安神。酸枣仁汤补肝阴,养阴体,除烦清热,补益心脾,宁心安神。本方符合《金匮要略》言:“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Z药调之”。方屮酸枣仁,味酸,“酸入肝”,是补其本味,达到补肝体的作用,具有养肝阴、安神明的作用,炒知母“焦苦入心”,焦后具备气焦味苦,具有清心火、清肝润燥除烦的作用,清心火又能够达到护肝阴
7、的效果,临证则见肝阴不足,又兼有心血不足,为母病及子病变。川夸疏肝调血;甘草清热缓急调中,与酸枣仁同用酸甘化阴,四药同用重在滋肝阴除烦,配以茯苓安神宁心,诸药合用则养肝阴,清虚热,养血除烦,宁心安神。生龙骨镇静安神;太子参、白术健脾补气,生津;山药补脾益气,滋养肾阴;阿胶补血,滋阴;何首乌补益精血;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理气调中,活血,清心;丹参活血化瘀,除烦安神。实验表明:酸枣仁汤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应激大鼠的兴趣丧失、活动能力下降等精神运动性抑郁症状,具有抗抑郁作
8、用,机理为增加抑郁大鼠的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与增加脑组织中的甲肾上腺素、5■瓮色胺含量有关[5]。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抑郁症呈现增多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心身健康和社会的进步,也为社会带来了一定负担。当今抑郁症的治疗,用西药较为普遍,但有一定不良反应,而用中药酸枣仁汤毒副作用不明显,疗效好,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参考文献[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0,187-188,271.[2]中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和诊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