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16295
大小:7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8
《苏州古典园林隐逸文化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州古典园林隐逸文化探析摘要:园林符合士人寄情山水、追求独立人格的需求,成为隐逸文化的载体。隐逸文化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其隐逸思想也深深的植入了园林Z中,渗透在园林立意、意境营造、空间布局等方面,处处体现隐逸的思想情怀和文化精神,两者息息相关。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在分析苏州园林丿力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探讨隐逸与园林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隐逸文化在苏州园林屮的体现形式。关键词:苏州园林士人隐逸文化1苏州园林文化背景透视1.1苏州园林概况苏州是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沉淀了2500余年吴文化底韵[1],苏州园林乃文人园,是“士”文化的艺术载体[2]。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
2、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口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苏州园林全盛时期冇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冇数十处,闻名遐迩的有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等。因此使苏州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1.2苏州园林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早在春秋时期,苏州皇家园林就已出现,吴王凿池为苑,开舟游式苑囿之渐,而后姑苏台在吴越争霸中毁于一旦。之后,苏州渐渐远离政治
3、中心,文学艺术开始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山水田园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等都在这一时期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和文学家身逢乱世,林泉之隐和山水出园之乐就成为他们生活和情感的寄托,陶源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欣然归隐,以其生命实践,构建了林泉之隐的典型。其笔下的田园之乐,平淡,自然,真纯,质朴,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心灵家园。在这种隐逸文化的精神气候下,士人啸傲行吟于山际泽畔,体会自然真谛,讲究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诗、书、画、乐、饮食、服饰、居室和园林,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普遍追求“五市之宅,带长阜,倚茂林”[3]的高品位精神生活。但这种
4、深处乱世的洒脱不羁、闲适自然却也更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古典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白居易提岀“中隐”思想,将传统的隐逸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J大隐在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4]“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5]这种以人处朝市,于园林盆栽拳石之中得心灵自由和放达的观念。屮唐文人以片山拳石寓情游心,体味山林野趣,将大千世界中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去体验和感悟人生的真谛。这种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文化艺术方法和情思意趣趋向内心世界发展的表现,而两宋理学
5、之心的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文化思维与哲学意识。明清时期资木主义幼芽在苏州萌发,手工业发展极快,市场繁荣,文化艺术大发展。文人曾与造园,不仅在园林的精神内涵方面赋予了深层的内容,同时,不少诗人、画家也参与园林设计,将屮国山水诗、山水画的独特的美学追求融会于园林之中,使苏州园林别具风格,疏野淡然、清新超脱、典雅精致[7]。2园林与隐逸文化2.1隐逸文化内涵隐逸是屮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以老庄的道家思想为哲学基础,是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哲学。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知识阶层一一士,是处于皇家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的中间阶层。他们來
6、自民间,通过官学一体的科举之路走上仕途,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上形成了一个松散不定而又内在统一的文化人群。士具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冇一种批判现实的理想和热情。他们重视精神生活,研习琴棋书画等文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代表着所处时代的最高文化水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兼济夭下者以儒学为思想武器,乐观进取;独善其身时消极退隐,为途穷之策。但无论得意失意、在朝在野,士大夫们皆以喜好山水田园之乐为名士风尚[8]o隐逸从行为上表现为短暂或长久的隐藏行迹,其中包含着疏离、逃避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但隐士们在精神上保持着清逸脱俗的人格和淡泊
7、的情怀,同时,也显示着人们对自然审美意识的思考。士人们因其生活意志的不同,采取的隐逸方式也各异:有的寄居林泉岩壑,远离尘嚣之隐;有的任散官、闲官、地方官为隐;还有的身仕心隐,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9]。但这种隐逸思想充满着孑盾。晋代陶渊明的隐身主张是隐身于世,从其《饮酒》诗屮即可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而隐于山林中的高士们,从心理上却是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矛盾思想的冲突,辨证地分析,他们的隐逸行为却更强烈地指向了“入世”。因为其“隐”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抗和逃避,遮蔽在超凡脱俗外壳之下的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心[
8、1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