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09324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4
《《论文_逐步复位法在整复科雷氏骨折掌倾角中的运用(定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逐步复位法在整复科雷氏骨折掌倾角中的运用皮楚波摘要(石门县屮医院,湖南石门415300)目的探讨逐步复位手法在整复科雷氏骨折屮纠正掌倾角的作用。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科雷氏骨折患者采用逐步复位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外固定,观察整复后X线片掌倾角的变化并前后对比。结果第一次整复后的掌倾角为1.12±3.74度,整复1周后为9.04±2.39度,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龄呈明显上升趋势,针对老年人群的特点,其骨折类型倾向于粉碎性,其治疗目的倾向于对功能上的要求,其治疗方法倾向于手法整复。科雷氏骨折的解剖变化表现为掌倾角和尺偏角的变小,在治疗过程中因掌倾角未恢复的畸形愈合比较常见,而这种畸形往往造成腕关节功能障碍⑴。所以,恢复这两个角度的正常值是手法整复的关键,是保证腕关节功能的基础。临床中我们发现,复位时通过腕关节尺偏能够很好地恢复其尺偏角,但对于掌倾角的恢复,尤其是掌倾角改变较大(负15°以上)的患者,虽然复位时腕关节极度掌屈,有时也很难将其恢复至正常范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临床中不断摸索与总结,发现采用逐步复位手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掌倾角3、的度数,故将该方法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口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的伸玄型梯骨远端骨折住院病人。其纳入标准如下:①闭合性、非陈旧性骨折患者;②局部软组织情况允许手法整复与夹板固定的患者;③复位前掌倾角改变较大(小于负10°)的患者;④全身情况允许能够耐受手法整复及放射学检查的患者;⑤第1次复位后掌倾角未达正常范围者(与健侧对比V5。);⑥第一次整复失败需再次整复或手术治疗者。48例纳入病例中,男19例,女29例左腕31例右腕17例;40岁以下(含40岁)7例,40岁以上41例。1.2治疗方法1.2.1手法整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屈肘90。,前臂4、旋前,助手固定前臂中上1/3处,术者两手紧握手掌,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的背侧,其它手指置于腕掌部,紧扣人小鱼际,与助手顺畸形方向拔伸牵引(粉碎性骨折轻轻上下摇摆),在对抗牵引下纠正重叠和旋转移位后,再在持续牵引下迅速掌屈尺偏。整复后即复查X线片,将掌倾角未达要求者(与健侧对比<5。)进行下一步整复,具体方法如下:松解前臂远端两根扎带至上下移动1.5cm为宜,助手握住橈、尺侧夹板的远端,以保持腕关节尺偏位,术者握住患者手掌,紧扣大鱼际,保持尺偏位下极度掌屈,重新系好扎带。每天施术1次(含第一次整复当日),连续5天。1.2.2固定方法采用前臂超腕关节四合一夹板外固定。所选固定材料为5、杉木皮,固定体位为前臂中立、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固定时间为5〜7周,观察期间指导患者进行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屈伸练习。1.2.3摄片所有患者在整复固定后即刻摄双腕关节正侧位片(健侧用于对比),而后分别在第一次整复后1周、3周分别摄患腕止侧位片1次。1.3测量方法所有病例均取第一次整复后双腕、复位后1周及3周患腕关节侧位片作为观察用乂片・,分别测量掌倾角。测量方法采用Baratz介绍的标准方法进行测量⑵。示意图如图lo图1AB为梯骨的轴线,Y线为梯骨掌侧、背侧缘最高点的连线,Z线与AB线垂直,Y与z线形成的角即为橈骨远端关节面的掌侧角.1.4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6、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治疗结果表1复位后掌倾角比较(x土s,度)健侧第一次复位后复位后1周复位后3周11.9±1.931.12±3.749.04±2.398.94±2.30注:掌倾角的度数第一次整复与复位后一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0.000<0.001),说明采用逐步复位法能有效改善掌倾角的度数。整复后3周与整复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60>0.05),说明运用该方法整复固定后掌倾角无明显反弹。整复后3周与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说明骨折整复后未能达到解剖对位。3讨论橈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探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临床上常见,其7、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7%[3),而其中又以伸直型发病率最高。正常機骨远端关节面背侧高于掌侧,橈侧高于尺侧,正面观形成的倾斜角称为尺偏角,侧面观形成的倾斜角称为掌倾角。橈骨远端骨折时常发生这两个生理倾斜角的改变,如果这种改变没有得到满意的纠正,将影响骨折治疗的预后⑷。伸直型梯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的步骤并不复杂,其关键是能否较好地纠正成角畸形,从而恢复梯骨远端关节面的掌倾角度。这一角度尚未纠正,势必影响到橈骨关节面与腕骨之间的对合,使腕关节内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遗留关节疼痛甚至关
2、龄呈明显上升趋势,针对老年人群的特点,其骨折类型倾向于粉碎性,其治疗目的倾向于对功能上的要求,其治疗方法倾向于手法整复。科雷氏骨折的解剖变化表现为掌倾角和尺偏角的变小,在治疗过程中因掌倾角未恢复的畸形愈合比较常见,而这种畸形往往造成腕关节功能障碍⑴。所以,恢复这两个角度的正常值是手法整复的关键,是保证腕关节功能的基础。临床中我们发现,复位时通过腕关节尺偏能够很好地恢复其尺偏角,但对于掌倾角的恢复,尤其是掌倾角改变较大(负15°以上)的患者,虽然复位时腕关节极度掌屈,有时也很难将其恢复至正常范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临床中不断摸索与总结,发现采用逐步复位手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掌倾角
3、的度数,故将该方法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口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的伸玄型梯骨远端骨折住院病人。其纳入标准如下:①闭合性、非陈旧性骨折患者;②局部软组织情况允许手法整复与夹板固定的患者;③复位前掌倾角改变较大(小于负10°)的患者;④全身情况允许能够耐受手法整复及放射学检查的患者;⑤第1次复位后掌倾角未达正常范围者(与健侧对比V5。);⑥第一次整复失败需再次整复或手术治疗者。48例纳入病例中,男19例,女29例左腕31例右腕17例;40岁以下(含40岁)7例,40岁以上41例。1.2治疗方法1.2.1手法整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屈肘90。,前臂
4、旋前,助手固定前臂中上1/3处,术者两手紧握手掌,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的背侧,其它手指置于腕掌部,紧扣人小鱼际,与助手顺畸形方向拔伸牵引(粉碎性骨折轻轻上下摇摆),在对抗牵引下纠正重叠和旋转移位后,再在持续牵引下迅速掌屈尺偏。整复后即复查X线片,将掌倾角未达要求者(与健侧对比<5。)进行下一步整复,具体方法如下:松解前臂远端两根扎带至上下移动1.5cm为宜,助手握住橈、尺侧夹板的远端,以保持腕关节尺偏位,术者握住患者手掌,紧扣大鱼际,保持尺偏位下极度掌屈,重新系好扎带。每天施术1次(含第一次整复当日),连续5天。1.2.2固定方法采用前臂超腕关节四合一夹板外固定。所选固定材料为
5、杉木皮,固定体位为前臂中立、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固定时间为5〜7周,观察期间指导患者进行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屈伸练习。1.2.3摄片所有患者在整复固定后即刻摄双腕关节正侧位片(健侧用于对比),而后分别在第一次整复后1周、3周分别摄患腕止侧位片1次。1.3测量方法所有病例均取第一次整复后双腕、复位后1周及3周患腕关节侧位片作为观察用乂片・,分别测量掌倾角。测量方法采用Baratz介绍的标准方法进行测量⑵。示意图如图lo图1AB为梯骨的轴线,Y线为梯骨掌侧、背侧缘最高点的连线,Z线与AB线垂直,Y与z线形成的角即为橈骨远端关节面的掌侧角.1.4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
6、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治疗结果表1复位后掌倾角比较(x土s,度)健侧第一次复位后复位后1周复位后3周11.9±1.931.12±3.749.04±2.398.94±2.30注:掌倾角的度数第一次整复与复位后一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0.000<0.001),说明采用逐步复位法能有效改善掌倾角的度数。整复后3周与整复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60>0.05),说明运用该方法整复固定后掌倾角无明显反弹。整复后3周与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说明骨折整复后未能达到解剖对位。3讨论橈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探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临床上常见,其
7、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7%[3),而其中又以伸直型发病率最高。正常機骨远端关节面背侧高于掌侧,橈侧高于尺侧,正面观形成的倾斜角称为尺偏角,侧面观形成的倾斜角称为掌倾角。橈骨远端骨折时常发生这两个生理倾斜角的改变,如果这种改变没有得到满意的纠正,将影响骨折治疗的预后⑷。伸直型梯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的步骤并不复杂,其关键是能否较好地纠正成角畸形,从而恢复梯骨远端关节面的掌倾角度。这一角度尚未纠正,势必影响到橈骨关节面与腕骨之间的对合,使腕关节内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遗留关节疼痛甚至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