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早期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早期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本院2011年7月-2014年2月收治的2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早期组(手术距发病时间W3天)和晚期组(手术距发病时间>3天),每组各128例,两组均给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动脉栓塞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早期组完全栓塞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综上所述,早期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关键词
2、:早期;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94-01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2],—旦确诊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介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其治疗效果得到临床广泛认可[3],其介入治疗的时机近年來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7月-2014年2月
3、收治的256例行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早期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本院2011年7月-2014年2月收治的2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为(45.9土7.5)岁,男性109例,女性237例。根据治疗时间将256例患者分为早期组(手术距发病时间W3天)和晩期组(手术距发病时间>3天),每组各128例。早期组男54例,女74例,平均年龄(45・5±8.2)岁;晚期组男55例,女73例,平均年龄(46.2±7.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
4、:早期组于发病3天内进行接入治疗,患者术前给予DSA检查,以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所有患者均彳亍全身麻醉,常规Seidinger法股动脉穿刺置管,选择3D弹簧圈,且第一枚弹簧圈的直径要与动脉瘤直径相吻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小一个规格的弹簧圈从外向里,进行向心性填塞,直至填塞满为止,术后进行扩容及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等治疗,防止发生脑血管痉挛,术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1次。对照组患者于发病3天后进行接入治疗,具体方法同早期组。1.3观察项目: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栓塞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的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
5、以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栓塞程度的比较:早期组完全栓塞117例(91.4%),栓塞$95%9例(7.0%),栓塞〈95%2例(1.6%);对照组完全栓塞88例(68.8%),栓塞±95%26例(20.3%),栓塞<95%14例(1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牛情况的比较: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术中出血1例、术后脑积水1例、术后意识障碍5例、术后肢体活动障碍3例、术后动脉瘤再出血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9%(术中出血5例、术后脑积水3例、术后意识障碍9例
6、、术后肢体活动障碍12例、术后动脉瘤再出血8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3讨论目前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与感染、创伤、先天因素和动脉硬化有关,其死亡率较高[4]。近年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神经介入材料的完善,介入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5]。木研究主耍观察了早期组(手术距发病时间W3天)和晚期组(手术距发病时间>3天)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早期组完全栓塞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晚期介入治疗。范小斌[3]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
7、患者中完全栓塞与次全栓塞所占比例(96.7%)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动脉瘤患者中早期介入栓塞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何建军[6]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与木研究的结果相符。木研究中早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组,可能与晚期介入治疗的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致使手术难度加大,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有关。综上所述,早期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