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47877
大小:6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3
《慢性胃炎治疗的研究近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胃炎治疗的研究近况摘要:探讨慢性胃炎的病因,治疗方法,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及其调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关键词:慢性胃炎治疗调理1慢性胃炎的病因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牯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蚤白輛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慢性胃炎通常按具纽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类,近年來还参照免疫学的改变,1982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会议拟订了慢性胃炎的简略分类: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叮。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以黏膜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等增多为主的慢性病变,与萎缩性胃炎不同,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慢性萎缩性胃
2、炎是以胃黏膜发生萎缩性改变为主的慢性病变⑵。2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现主婆针对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进行探讨。两种类型的慢性胃炎以小西医结合治疗最佳[2]。对于浅表性胃炎,西医治疗主要为:①制酸: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其对胃黏膜的侵袭,从而减轻烧心、疼痛、泛酸等症状,可口服胃舒平、奥美拉醴等药物。这里M注意低酸者常冇细菌的繁殖,因此对低酸者应严禁服用上列药物,H•需短期口服抗生索,以抑制细菌繁衍。②解痉:通过口服阿托品等解痉药,解除胃部痉挛,减轻胃部炎症造成的疼痛。③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力:胃黏膜対胃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慢性炎症常常导致黏膜的破坏,町通过口服硫糖铝、床囊索、胃复安、吗叮
3、I林等药物,减少H+反弥散,使H+净流出的比例增加,促进黏膜修复,加快胃肠蠕动,改善胃功能。④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实施奥美拉卩坐,庆大霉索等药物抑菌治疗[2]。抗HP治疗可给予枸椽酸钮钾,甲硝哇等予以治疗。对于消化不良患者可给予胃粘膜保护剂,腹胀,恶心、呕吐患者给予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或西沙必利,胃酸缺乏或无酸者可给予1%稀盐酸或胃蛋白酶合剂,伴有消化不良者对加用胰酶片、多酚片等助消化药。胃粘膜活检发现幽门螺杆菌者加服抗菌素,如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庆人霉素、痢特灵、卡那霉素,新霉素等。猴头茵片含多糖、多肽类物质可以应用,也可用住胃酮。胆汁反流明显者可用胃复安和吗叮麻以增强胃窦部蠕动。减少
4、胆汁反流。消胆胺、硫糖铝可与胆汁酸结合、减轻症状。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口服硫酸亚铁或肌注右旋糖阡铁[1]。亦可采用笫■届胃肠大会推荐的三联”周疗法[4]。中医治疗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売、赤芍、甘草、川芦,这些药物可抑制胃酸分泌,加速炎症吸收和消退,促使胃黏膜愈合,增加胃黏膜血流赧,改善微循环,使急性炎症基木恢复[2]。脾胃虚寒型的方宜黄罠建中汤或理中汤加减,首选黄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桂枝、生姜饴糖温胃散寒,口芍LT草、大枣缓急止痛。可酌加良姜、香附、以增加温中止痛Z效[3]。对于萎缩性胃炎,西医治疗主要①一般治疗:制酸、解痉、保护胃黏膜、抗感染等治疗。②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硫糖铝町与胆
5、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川丁•治疗胆汁反流,而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浓度明显下降,也减轻其对胃黏膜的损害作用。中医治疗屮常用的药物有北沙参、LT草、麦冬、知母等。②虚寒性萎缩性胃炎,多由丁•脾胃运化无力,升降失司,使脾胃虚寒。治疗上理应温补脾胃、益气壮阳,以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丸或黄罠建中汤为基础加减治疗[2]。屮医治疗屮主张:主受纳,纳运协调,相辅相成;主通降,以降为补,升降相因;开苦降,寒热佐制,相得益彰;虚泻实,标木兼治,始终顾胃气;摄生活,疗养结合,养璽于治[5]。中医将慢性胃炎分为肝气反胃型,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寒型,血阻滞型,胃阴不足型等[3]。在针对性治疗中,亦可按类治疗。(1)肝
6、胃不和型:当以疏肝和胃为法,可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赤芍、枳壳、青皮、川茸、香附、JII楝子、连翘、桂枝、砂仁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方中枳壳与川楝子两药的用量不宜太小,传统上认为其用量在9〜129Z间,依笔者体会,可增至219以上,英至达到309左右,收效颇速。(2)湿热郁胆型:以蒿苓温胆汤化裁,药用青蒿、黄苓、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苍术、佩兰、龙胆草、金钱草等。如果湿象偏重者可加草豆蔻、砂仁等,热象偏重者可加蒲公英、黄连等,胆郁较共者可加茵陈、郁金等,对于个别患者还可配服胃复安片剂强化治疗,取效较为理想。(3)脾胃虚弱型:选用黄英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英、苟药、桂枝、生姜、大枣、
7、饴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廿草等;若见阳虚征象者,可酌加肉桂、干姜、吴茱萸等以温胃散寒;脾胃阴虚者,可选用朱良春先生养胃饮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生地、玉竹、花粉、芍药、乌梅、五味了、柿饼霜、知母、冰糖等;若兼见气虚者,可加入黄罠、西洋参、山药等益气养阴,瘀征显著者,可酌配三棱、莪术等,患者服后虽然见效缓慢,但根治率较高[6]。亦可通俗的说中医治疗需:1•识病机,强调整体;2.方用药,注重平衡;3.随证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