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ID:46299813

大小:6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2

“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重点讨论反讽在中学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中的运用。首先,理清新批评派对反讽理论的改造,结合专家的观点,对反讽做概念上的界定;接着,从字面义和实际义的反讽、意图面和表达面的反讽、内涵义和外延义的反讽以及情景反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所举实例均源自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英美新批评;反讽中学语文教学常用到“反语”和“双关”两种修辞格。“反语”就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來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咅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还分为意义双关和

2、谐音双关两种。新批评派提出了反讽理论,新批评主将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基本的定义:“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因此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中,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英美新批评资深研究者赵毅衡先牛认为,反讽不但可以运用于布鲁克斯所说的“诗歌中的所有语词”,还可以把反讽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反讽是一个符号意义,表达的非但不是直接指义,而是正好相反的意思。这样,符号就具有两层意思:字面义/实际义,表达面/意图面,外延义/内涵义,两者对立而并存,其中之一是主要义。但是究竟何者是反讽的主要意义,却随语境而变化。可见,西方文论中的反讽手法和传统修辞的“反语”和“双关”有着很多相同

3、之处:如都强调语境,都强调语词在语境屮的变化。但是,反讽手法涉及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细致,因此,对文本细读会更具有指导意义。为此,笔者把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反讽手法做了归类,希望能为教材的文本细读提供示例,也是对教参内容的一个补充,能为老师们备课提供帮助。一、字面义和实际义的反讽孙绍振老师对《愚公移山》的分析是运用反讽解读课文的范例:文本明明是赞美愚公的颂歌,可是人物的命名却用了带有贬义的“愚”;相反,文章是批判那个自作聪明的反对派的,可给他的命名却是带着褒义的“智”。要深入阐释“愚”字和“智”字,就不能满足于直觉,只有通过分析,才能揭示表层和深层内涵的

4、矛盾。其实,这个矛盾,早在晋朝张湛的注释中就感觉到了:“俗谓Z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这就是说,这首颂歌中,还隐含着反讽。关于颂歌的观念先入为主,也就是封闭性,使得本文反讽的风格,几千年来成为盲点。如前面分析《愚公移山》,先是分析愚和智的矛盾和转化,接着分析渺小和人力之间的矛盾,然后得出颂歌与反讽的统一,三者是有机联系的,而且是层层深化的。《祝福》中有多处运用反讽,但常常被论者忽视。小说第一段“四叔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对“我”这个多年未归的远房侄子也能寒暄照顾,表明看來是个老成正直的人,但作者接着对其书房有一番描写:“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

5、寿'字,陈技老祖写的”一一照理应该挂孔夫子的像,但实际上挂的是道家的神仙,可见四叔信仰杂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儒生;“一边的对联已经脱离,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一可见四叔很少到书房,连对联脱了都不在意;“Z间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一我们知道,《康熙字典》在当时就相当于现代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每个读书人必备的,“未必完全”说明四叔藏书少学问差;“一堆”不是“一排”,说明四叔很少去翻阅,放在那只是充门面,并不喜欢学问。到这里,小说的描写就具有反讽意味了,表面上,四叔是位知书达理、老成持重的读书人,实际上是个不学无术、装腔作势的乡巴佬

6、。“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字面义是人们习惯了原先的称呼,实际义表达人们对其改嫁的蔑视,无论是嫁了贺老六还是贺老七,依然是祥林的老婆,可见封建礼教是如何深入人心,形成一种无形的气场,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向死路。“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字面义是女人们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所打动,开始同情关心她,实际上女人们只对她曲折的经历感兴趣,同时又以她凄苦的命运反衬自身的幸福,最后“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里就有杂文的韵味,寄予着对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的嘲讽。二、意图面和表达面的反讽先来看这一首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

7、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晩型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廂紧掩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错误》写于1954年。郑愁予在近期的一次演讲时说,《错误》的原型是中国古典诗中的闺怨诗。而他之所以会选择“马蹄”作为意象,却是来自童年逃难的经验,当时母亲带着他去投奔在部队做军官的父亲。“小时候,母亲和我走过一个小镇,那时还在抗战,我们忽然听到背后传来轰轰声响,后来就见到马匹拉着炮车飞奔而来,母亲和我站在路旁,看着战马与炮车擦身而过,这印象一直潜存在我的意识里,后來写《错误》

8、这首诗时,这个意象自然而然就浮现在脑海中由此可知,闺怨的主旨是诗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