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典]宫瘤清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典]宫瘤清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宫瘤清胶囊联合米非司酗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宫瘤淸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择97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纽49例,自月经第广3天开始每晚睡前口服米非司酮5mg,1次/d;在月经干净后服宫瘤清胶囊,每次3粒,3次/d;对照组48例,单用米非司酮5mg,于月经第1~3天开始每晚睡前口服,1次/d,上述药物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停药,随访6个月。结果97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贫血得以纠正,子宫及子宫肌瘤
2、体积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缩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FSH、LH、E2、P测定,其中E2、P平均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宫瘤清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副反应小,复发率低,远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❷【关键词】宫瘤清胶囊;米非司酮;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于30~50岁的中年及更年期妇女。临床常见症状是子宫异常出血,常因出血过多导致贫血,是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多发病。而手术治疗可能造
3、成无法弥补的不良反应,所以采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院应用宫瘤清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子宫肌瘤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子宫体未超过2.5个月妊娠大小,瘤体在5cm以下的子宫肌瘤患者97例,均经妇科检查及彩色B超检查证实,患者自愿要求药物治疗。在治疗前未用激素药物,无合并有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年龄30〜50岁,平均43.8岁,9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月经过多、其中贫血者32例,血红蛋白最低56g/L,
4、平均77g/L。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9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孕产次、贫血程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1.2方法1.2.1治疗方法治疗组自月经笫「3天开始每晚睡前口服米非司酮(商品名:米❷)5mg,1次/d;在月经干净后口服宫瘤清胶囊(成都中汇制药有限公司&产),3粒/次,3次/d。上述药物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用米非司酮5mg,于月经笫1~3天开始每晚睡前口服,1次/d,连服3个月1个疗程。两组用药前后分别行盆腔及妇科检查,彩色B超测量了宫及肌瘤的三维径线,计算体积大小
5、,用药前后分别抽血采用放射免疫测定卵泡刺激素(FSII),黄体牛成素(LH),雌激素(E2),孕酮(P)及查肝、肾功能。1.2.2计算公式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者,计算最大肌瘤体积作为代表性结果。❷子宫肌瘤或子宫平均体积(cm❷3)二nabc/6(注:公式中:a>b、c分别代表子宫或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半径)o1.3统计学处理采用均值土标准差(x±s)表示所测数据,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7意义。2结果2.1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服药后1个月吋均出现闭经,3
6、2例贫血患者贫血均得以纠正,血红蛋口值由平均77g/L±升到116g/L;有2例患者服纱早期出现轻度恶心,继续用药后症状口然消失。所有病例无出现明显潮热、多汗、心悸等绝经期症状,无体重增加及疲乏无力、色素沉着、低血压等副反应。用药前后了宫大小及肌瘤体积缩小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及子宫肌瘤大小的差值分别自身对照比较,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确切的缩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作用,冃以子宫肌瘤缩小更为明显。其中有19例(治疗组12例、对照组7例)小肌瘤(最大径线3cm内),
7、治疗后,经彩超证实肌瘤完全消失。两组治疗后子宫及肌瘤缩小差值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P<0.01,说明治疗组缩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❷1.2实验室检查两组查肝肾功能均正常。两组用药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情况见表2、表3,两组用药后E2、P的平均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FSH、LH则变化不明显。2・3随访用药1个疗程后停药,随访6个月,治疗组有2例痊愈者失访,随访95例,总随访率98%,其中86例停药1个月内恢复月经,8例停药后2个月内月经复潮,对照组1例停药后6个月随访月经仍未复潮。治疗组随访
8、47例患者停药6个月后,35例了宫肌瘤无明显增大或复发,有效率74.5%,12例子宫肌瘤有不同程度增大;对照组随访48例患者停药6个月后,26例子宫肌瘤无明显增大或复发,有效率54.2%,22例子宫肌瘤有不同程度增大。两组比较,x2=4・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❷子宫肌瘤是由增工的子宫平滑肌细胞与纤维结缔组织掺杂而成的一种球形实质性的良性肿瘤,表面光滑,生于浆膜下肌间及黏膜下诸部位。有研究证实了宫肌